日本呼吁各国不参加我方阅兵,再次印证了艾跃进教授的言论,艾公高瞻远瞩![凝视] 9月3日,当世界各国代表齐聚北京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时,一个细节却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政府竟然提前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多个亚洲和欧洲国家“慎重考虑”参加这场纪念活动。 日方给出的理由是,认为中国的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且“反日色彩浓重”,这一举动立即引发轩然大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严正抗议,要求日方澄清立场。 但有意思的是,日本的这番游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俄罗斯、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多国依然确认派出高级别代表出席,这种反差,恰恰暴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如此害怕一场纪念活动? 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从表面看,这是一次外交层面的“软抵制”,但深层次反映的却是日本长期以来在历史问题上的回避态度和战略焦虑。 想想看,德国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纪念二战的活动,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觉得不妥,为什么同样是二战轴心国的日本,却对邻国的纪念活动如此敏感? 关键在于态度的差异。德国敢于承认错误、彻底切割纳粹历史,所以能重新被欧洲接纳,而日本在教科书修改、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屡次挑战邻国底线,始终没有彻底反省侵略历史。 日本常常强调自己在广岛和长崎核爆中的“受害者”身份,却很少提及作为“加害者”的历史责任,这种选择性记忆,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已故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生前曾多次强调一个观点:只有实力才能维护正义,只有强大的国防和清晰的历史叙述,才能在国际博弈中守住真相和尊严,今天看来,这话格外有预见性。 中国此次不仅举办阅兵仪式,还以85种语言全球直播,推出《南京照相馆》《731》等多部历史影视作品,这种软硬结合的方式,正是在用文化输出和事实叙述对抗历史的遗忘。 从国际反应来看,许多国家选择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是基于共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利益,而非听从日本的外交施压,这也体现出中国在国际话语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提升。 艾跃进教授曾提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的纪念活动本质上并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缅怀,以及对和平的坚守,正如外交部所说,这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日本之所以如此紧张,恰恰说明他们害怕的并非一场仪式,而是历史真相被再次放大,当一个国家试图影响他国决策、削弱邻国的国际认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历史包袱买单。 一个民族如何对待历史,决定了它如何走向未来,今天的中日关系,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对话;不是掩盖历史,而是共同面对,中国的纪念活动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警示世界和平来之不易。 如果日本继续混淆是非、甚至阻挠他国纪念历史,只会加剧亚洲邻国的不信任,也让自身陷入更孤立的外交困境。 你觉得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历史?当历史问题与现实政治交织时,我们又该如何平衡记忆与和解?面对类似的外交摩擦,你认为哪种应对方式最有效? 信源: 澎湃新闻-报道称日本呼吁各国不要参加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及阅兵,外交部:要求日方澄清
日本呼吁各国不参加我方阅兵,再次印证了艾跃进教授的言论,艾公高瞻远瞩![凝视]
优优谈过去
2025-08-29 11:25:26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