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菲律宾制造的 “布拉莫斯” 导弹,虽标称射程 500 公里、速度 3 马赫,却在实际测试中暴露出短板: 去年菲律宾军方在巴拉望岛试射时,有两枚导弹因制导系统故障偏离靶区,最终坠入无人海域。 更关键的是,这套导弹系统的维护完全依赖印度技术人员,菲律宾士兵连基本的故障排查都无法独立完成。 一位匿名的菲军军官透露:“每次导弹需要检修,都得等印度专家飞过来,有时候一等就是半个月,真要是战时,这些导弹就是摆设。” 这种装备上的 “依赖症”,在菲律宾军方随处可见。 美国提供的 “海马斯” 火箭炮,搭配陆军战术导弹后射程可达 300 公里,但菲军至今没有掌握卫星制导的核心技术,只能依赖美军提供的定位数据; 计划部署在吕宋岛的美制 “提丰” 中程导弹系统,即便未来落地,其 “战斧” 巡航导弹的发射授权仍牢牢攥在美国手里 。 菲律宾看似拥有了 “致命武器”,实则连使用这些武器的主动权都不具备。 与菲律宾的外强中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南海的体系化优势。 中国南部战区海军的 4 艘 055 万吨驱逐舰,配备的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追踪数百个空中、海面目标,垂发系统能兼容防空、反导、反舰、对陆攻击等多种导弹; 15 艘 052D “神盾舰” 组成的护航编队,常年在南海执行巡逻任务;两艘航母的常态化部署,更让中国在南海拥有了制空、制海的绝对主动权。 2025 年 8 月那次对峙中,中国海警 11 艘舰船形成的环形警戒圈,让菲方补给船根本无法靠近 “马德雷山” 号,最终导致舰上菲军士兵因 95 天补给中断,只能饮用收集的雨水,甚至偷偷捕捞附近海域的渔获充饥。 菲律宾之所以敢放出 “用致命武器攻击” 的狠话,很大程度上是误判了外部支持的可靠性。 美国虽承诺为菲律宾提供 “安全保障”,却在 2025 年上半年悄悄缩减了对菲军售规模,原定交付的 6 架 FA-50 战机,也因 “生产延误” 推迟了交付时间。 更讽刺的是,当菲律宾请求美国在仁爱礁附近部署军舰时,美军只派了一艘老旧的濒海战斗舰象征性巡航,全程保持在冲突区域外 100 海里以上 ,显然,美国不愿为菲律宾的挑衅行为 “买单”。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有着无可辩驳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947 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已用断续线明确划定中国在南海的疆域范围,这一界限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992 年中国颁布的《领海及毗连区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针对 “马德雷山” 号 1999 年非法 “坐滩” 一事,中国始终保持克制,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要求菲方拖走该舰,同时通过海警巡航、渔民正常生产作业等方式,对仁爱礁实施有效管控。 菲律宾军方或许忘了,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未动摇。 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仍彻底粉碎了印度的入侵企图;1988 年赤瓜礁海战,中国海军以极小代价捍卫了南沙岛礁主权。 如今的中国,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却始终选择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议 。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愿与菲律宾就南海问题开展对话,但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马德雷山” 号如今已是一艘锈迹斑斑的破船,舰体多处漏水,甲板上的设备早已无法使用,却被菲律宾当作 “主权象征” 死死抱住。 菲军所谓的 “致命武器”,不过是用来掩饰自身虚弱的幌子: 经济上,菲律宾 2025 年 GDP 仅 4000 亿美元,相当于中国陕西省水平,军费投入有限;军力上,其海军最大巡逻舰吨位不足中国海警主力舰一半,空军仅 12 架 FA-50 战机,陆军甚至没有主战坦克。 这样的实力,根本无法支撑其对华军事对抗的野心。 在南海这片海域,和平稳定才是人心所向。 信源:中国军舰被赶出仁爱礁?菲律宾宣布“好消息”,准备在此大干一场——搜狐
菲律宾最后一刻怕了,昨晚21点,仁爱礁附近50海里区域,菲律宾多艘巡逻舰艇,已经
【9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