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霜月照寒林 2025-09-01 16:54:09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要说早年间数万名官兵扛着锄头开垦北大荒时,这片黑土厚得能没过脚踝,60-80厘米的黑土层里全是腐殖质,抓一把攥出水都带着油光。 那时候种玉米不用咋施肥,亩产就能轻松过千斤,每年产出的300多亿斤粮食,真能让一亿人吃上年把。 可现在呢?有些地块的黑土只剩20-30厘米,每年还在以1-2厘米的速度流失,就像把蛋糕上最厚的奶油层越刮越薄,再这么硬撑着种,过不了几十年,这片“粮仓”就得变成“土疙瘩堆”。 但你别以为“退耕还荒”是把地扔那儿不管,其实是换种方式“养地”。 就拿建三江农场来说,2022年他们把5万亩连作了30年的玉米地改成了“退耕还湿”区,种上芦苇、香蒲这些原生植物,还挖了浅塘存水。 没两年功夫,地里的蚯蚓数量从每平方米8条涨到了23条,黑土的有机质含量也从2.8%回升到3.5%——要知道这黑土形成1厘米得200-300年,靠自然恢复太慢,人工帮忙“补营养”才靠谱。 而且这些恢复的湿地还成了鸟类的天堂,以前难得一见的丹顶鹤,现在每年春天能看到200多只在这儿筑巢。 连以前绝迹的东方白鹳都回来了,这哪是“荒”,分明是把土地变回了“会呼吸的生态毯”。 再说粮食安全的事儿,没人真傻到把能产粮的地扔了不管。北大仓退耕的大多是坡度超过5度的坡耕地,还有靠近湿地边缘的易涝地,这些地本来亩产就比平地低200多斤,还特别容易水土流失。 2023年黑龙江全省退耕还荒120万亩,可通过推广免耕播种、秸秆还田这些技术,玉米单产从每亩650公斤涨到了780公斤,光是松嫩平原的粮食总产就补上了退耕的缺口。 全年还是能稳稳产出1500亿斤粮食,比20年前还多了300亿斤。这就像家里有块菜园,把边角贫瘠的地种上果树,反而能腾出好地种蔬菜,总产量没降还多了收成,算的是长远账。 早年间过度开垦的后遗症其实早露苗头了。2018年三江平原遭遇特大暴雨,那些连成片的耕地没了湿地调蓄洪水,积水排不出去,20万亩玉米全泡烂了,损失了4亿多斤粮食。 后来专家测算,每恢复1万亩湿地,就能多存300万立方米洪水,相当于给耕地装了个“天然水库”。 还有黑土退化的问题,以前农民为了多产粮,年年用大型机械深翻土地,把黑土的团粒结构全破坏了,下雨就板结,刮风就起沙,2020年春天,宝清县还出现过“黑风暴”,刮起的黑土能把太阳遮得灰蒙蒙的,连远处的房子都看不清。 现在退耕的地块种上固氮植物,就像给土地盖了层“防护膜”,风沙少了,土壤也慢慢松软了。 你再看看政策背后的盘算,“退耕还荒”其实是给北大仓换了条“可持续的路子”。 以前靠“广种薄收”,每亩地施50公斤化肥才能保住产量,现在退耕的地不用施肥,还能减少面源污染。 2024年黑龙江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了18%,松花江的水质都变清了,以前偶尔超标的总磷含量,现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而且退耕还带动了生态旅游,七星农场把2万亩退耕区改成了“黑土生态馆”,每年能吸引10多万游客,光门票收入就有800多万,农民除了种粮还能赚旅游钱,比单靠种地划算多了。 也别觉得“退耕”是“浪费地”,这片黑土可是“耕地里的大熊猫”,全中国也就东北有这么连片的优质黑土,占全球黑土面积的1/5。以前是为了吃饱饭,不得不使劲开垦,现在粮食够吃了,就得想着给后代留点家底。

0 阅读:258

评论列表

田野

田野

2
2025-09-02 18:30

真的!

猜你喜欢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