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28岁的他确定皇位肯定会到手,他隆重的换上王服,站在宫门口等待继承皇位,没想到,结果被一个3岁小孩捷足先登。 在紫禁城,一位身着亲王朝服的青年在宫门外伫立整夜。 结果天亮的时候,等来的不是宣召入宫的懿旨,而是三岁堂弟溥仪登基的消息。 这便是爱新觉罗·溥伟与帝王宝座第一次也是最近的一次擦肩。 1880年出生的溥伟,自诞生起便站在了紫禁城的权力半径之内。 祖父是权倾朝野的恭亲王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重臣。 不仅是辛酉政变的核心推手,更是洋务运动的实际操盘者,被赐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殊荣。 康有为曾以“志节奋厉,才器练达”盛赞这位天潢贵胄,朝野上下皆视其为溥字辈中最耀目的明珠。 十八岁那年,溥伟迎来人生第一次腾达。 因奕䜣长子载澄早夭无嗣,慈禧太后亲颁懿旨命其过继承嗣,一举夺得世袭罔替的恭亲王爵位。 这个仅次于帝位的铁帽子王冠,意味着他不仅获得府库中二百万两白银的巨资,更接手了象征皇权的三件圣物。 咸丰御赐金桃皮鞘白虹刀、密谕手诏以及紫宝石黄丝腰带。 少年亲王常于深夜执白虹刀立于庭院,刀锋映着月光低吟:“此剑合该悬于乾清宫”。 历史却在关键时刻转了弯。 1908年11月13日,得知慈禧召军机大臣商议立嗣,溥伟身着全套亲王冠服候旨入宫。 从日升等到日落,宫门始终未为他开启。 心急如焚的他试图尾随军机大臣轿辇入宫,竟被太监横臂拦下:"太后老佛爷未宣亲王进宫"。 这场漫长的等待最终以荒唐结局收场。 次日诏书颁布,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任摄政王。 据后世史家分析,慈禧弃溥伟而择幼童,实因"溥伟年长难制,而孺子可塑"。 后来才知,慈禧临终前改了主意,嫌28岁的亲王“锋芒太盛”,反倒择了幼童溥仪便于操纵。 这场错失让溥伟的政治命运急转直下,自此溥伟踏上疯狂的复辟之路。 当1912年袁世凯逼宫时,这个失意亲王竟成为保皇派最激烈的呐喊者。 在决定清室命运的御前会议上,他力斥主张共和的溥伦:"当年捻军之乱尚能力挽狂澜,今若缴械投降,吾等皆成大清罪人!" 这般激烈态度导致他被排除在后续谈判之外,最终眼睁睁看着清帝退位诏书颁布。 先是变卖恭王府历代收藏,连咸丰御赐的白虹刀都流入市井。 继而投靠德国占领下的青岛租界,幻想借德军力量恢复清室。 1913年更联合张勋策划"癸丑复辟",却因关键人物临阵倒戈而溃败。 当日本人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奔赴旅顺参与"满蒙独立运动",甚至得到日方组建"明光帝国"的承诺。 但命运再度戏弄了他,日本关东军最终选择了更易操控的溥仪。 当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时,溥伟连"国务大臣"的虚名都未捞到,反而因昔日野心遭溥仪忌惮。 为复辟散尽家财的他,晚年被迫变卖旅顺宅邸,蜗居长春旅社潦倒度日。 1936年冬,56岁的溥伟在贫病中寂然离世,至死仍念叨着"复辟"二字。 颇具讽刺的是,其子毓嶦虽被迫承袭伪满恭亲王爵位,却在新时代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 爱新觉罗家族这支最接近皇权的血脉,最终以这般沧海桑田的方式淡出历史舞台。 溥伟一生如镜花水月般的帝王梦,恰似其祖父奕䜣珍藏的那柄金桃皮鞘白虹刀。 看似光芒夺目,终究未能劈开时代洪流。 主要信源:(手机凤凰网——恭亲王溥伟去世,毓嶦一家的生活陷入窘境只能典当旧物)
1908年,28岁的他确定皇位肯定会到手,他隆重的换上王服,站在宫门口等待继承皇
炎左吖吖
2025-09-02 09:42:10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