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不足求于脾论:脾土生津之妙义昔《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飞翔说健康 2025-09-02 22:23:29

津液不足求于脾论:脾土生津之妙义

昔《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一语道破天机,揭示津液生成输布之枢要在于脾。今人见津液不足,多喜用滋阴生津之品,或径攻其结,殊不知此正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一、脾为津液生化之源

《内经》明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食水谷入胃,全赖脾之运化,方能化为精微,输布全身。若脾失健运,纵有琼浆玉液,亦难化为津液。此理早在《伤寒论》中已有体现,仲景治阴虚之证,必先顾护中焦。如炙甘草汤中用生姜、大枣、人参,正是通过健运脾土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清代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直言:“脾胃强则津液自充,脾胃弱则津液自绝。”临床常见口干咽燥之人,频饮而不能解渴,此非水乏,乃脾不散精之故。譬如大地板结,纵有甘霖,亦难渗透,反成涝渍。

二、误攻其结之害

“径攻其结”者,或用苦寒泻下,或投滋腻填阴,皆非善法。《金匮要略》警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津液不足者,若妄用攻伐,更伤脾胃,生化无源,津液何由得复?

昔有一医案:某妇人口干舌燥,便秘难解,前医屡用大黄、芒硝攻下,初通复结,愈加干燥。后遇明医,观其舌淡苔少,脉细无力,断为脾不布津,投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不数日而津回便通。此正是“欲得南风,须开北牖”之妙。

三、求之于脾之法要

1. 健脾以生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看似平淡,实能振脾阳,布津液。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津液自生。”

2. 升清以布津:清阳不升,则津液不能上承。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正是助脾升清,使津液上潮于口。此如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天地交泰,万物得润。

3. 化气以行水:《伤寒论》中五苓散治消渴,不用滋阴而用桂枝、白术,正是通过温阳化气,使津液得以输布。医圣深意,于此可见。

4. 节流以保津:《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节制饮食,避免辛辣厚味,减轻脾土负担,亦是保津之要诀。

四、古今验案之明证

叶天士治一消渴患者,不投黄连、天花粉等常法,反用黄芪、葛根、升麻等升提中气,佐以砂仁醒脾。患者疑而问之,叶曰:“君之渴,非水不足,乃水不归经。”果服之而愈。此案深得“求之于脾”之奥义。

今人生活节奏快,思虑过度,最伤脾土;饮食不节,更损胃气。故津液不足之证,十有六七当责之于脾。若能明白此理,则不会见渴止渴,见燥润燥,而能溯本求源,从根本论治。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土居中央而灌四旁,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津液不足者,求之于脾,正合“治病必求于本”之经旨。医者若能深明此理,临证时自能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须知人体一小天地,脾土犹如大地,津液犹似甘泉。泉流枯竭,非泉之过,乃地气不升也。培土健脾,地气升腾,则泉源不竭,自然润泽万物。此乃中医整体观之妙义,亦是千年医学智慧之结晶。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