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特朗普反对,中俄签署20+合作文件;俄罗斯便宜卖石油,中国对俄免签。 9月2日,人民大会堂再次迎来贵客,俄总统普京与中方举行了会谈,就双边关系、国际热点问题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这场会晤有达成非常多的成果,双方签署了能源、航天、AI等众多领域的20多项合作文件,也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迈向新高度。 俄罗斯方面,俄气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称,中俄签署了正式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设备忘录,预计这条管道将每年向中国输送500 亿m³天然气,合同期限为30年。 同时,双方还商定,会将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气量从380亿m³/年提升到440亿m³/年,将远东线路供气量从100亿m³/年增加到120亿m³/年。最重要的是,俄方向中国提供的天然气价格,将低于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欧洲的价格。 俄罗斯每年通过管道向中国输送的天然气总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接近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种“增量又降价”的合作模式,让中国能源安全多了一重保障,也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提供了稳定现金流——在欧洲市场持续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能源合作的深化只是中俄战略协作的一个切面。双方签署的20多项合作文件覆盖了从航天到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在航天领域,中俄联合研制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俄罗斯的核动力推进技术与中国的着陆探测技术形成互补。 在数字经济领域,两国同意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机制,为中俄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的目标铺平道路;在农业领域,俄罗斯远东地区将新增100万公顷耕地供中国企业开发,大豆年出口量有望从目前的100万吨提升至500万吨。 人员往来的便利化措施则为合作添了把火。中方宣布对俄罗斯公民实施15天免签政策,俄方也同步放宽中国商务签证审批流程。莫斯科的旅行社数据显示,政策公布后一周内,赴华商务团预订量激增40%,哈尔滨、三亚等地的俄罗斯游客数量明显上升。这种“民心相通”的软实力,正与能源管道、跨境铁路等硬设施一起,构建起中俄关系的立体网络。 当普京的专机再次腾空而起时,北京的秋雨已渐渐停歇。中俄合作的新篇章,既非临时起意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针对第三方的联盟。从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田到长三角的化工园区,从联合国的投票记录到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两个大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务实合作才是穿越动荡的压舱石。
受巨大刺激,特朗普当众表示:中俄绝不会动用自己的武力对抗美国。特朗普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