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 在1961年那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克里姆林宫红墙外,一切看似平静,可一场悄无声息的行动正拉开帷幕:斯大林遗体从水晶棺中被移出,金钮扣换成铜的,装进普通棺材。这件事的背后,究竟隐藏着苏联党内怎样的深刻转变? 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哥里镇,那地方山清水秀,可日子过得苦。他的父亲是鞋匠,母亲靠劳作养家。尽管家庭条件差,母亲对斯大林的关爱让他从小就感受到温暖,这也帮他养成坚韧性格。 早年斯大林进神学院念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参加地下活动。1905年革命时,他组织罢工,还被捕过好几次。十月革命后,他当人民委员,管民族事务,推动苏联成立。 1922年,斯大林选上苏共中央总书记,地位稳了。30年代,苏联搞工业化,他领导集体农庄建设,打下重工业底子。1941年苏德战争打响,他当国防委员会主席,指挥红军反击。 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部队坚守阵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红军层层设防,转败为胜。1945年5月9日,战争结束,斯大林在国际会议上发挥关键作用。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脑溢血去世,享年74岁。遗体防腐处理,安放在红场列宁墓,和列宁遗体并列。这体现了当时对斯大林贡献的认可。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开会,党内审视历史经验,推动政策调整。1961年10月17日至31日,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代表们讨论国家发展,决定调整历史人物安置。 这项决定源于党内集体认识,目的是加强团结,促进改革。斯大林生前领导苏联度过战争,维护国家利益,这些经验值得总结。 1961年10月31日深夜,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移出。墓室打开,遗体从水晶棺取出,军服金钮扣换成铜的,然后装进普通棺材。 棺材抬到克里姆林宫墙根,安放在挖好的坑里。整个过程保密,红场封闭,准备11月7日阅兵。 移出后,遗体埋在克里姆林宫墙下,靠近其他领导人墓地。起初只有石板标明姓名和生卒年,后来加了半身像。这项行动标志着苏联去斯大林化进程推进。列宁墓恢复原貌,只安放列宁遗体。 斯大林遗体在列宁墓安放八年,从1953到1961年。移出不是随意,而是党内会议决议结果。苏共二十二大上,老党员发言,提到列宁不希望和斯大林并列。这反映党内对历史问题的共识。 移出遗体后,苏联社会集中精力搞建设。经济改革起步,人民生活改善。斯大林早年革命经历丰富,他坚持原则,反对沙皇统治。战争中,他拒绝用儿子换俘虏,维护国家信念。 这些事迹成为苏联历史一部分,继续影响后人。迁坟事件有助于党内团结,避免个人崇拜。苏联领导层通过这个举措,体现集体智慧。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农业齐头并进。 回顾斯大林一生,从鞋匠儿子到苏联领导人,他经历磨难,领导国家抗击侵略。卫国战争胜利,靠全党全国努力。
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
蕊蕊聊过去
2025-09-07 16:36: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