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认清现实,出手打压对华鹰派,生怕他们坏了中美的大事? 特朗普撤回了一项高层任命。 被撤掉的是商务部一个关键岗位的提名人,名字叫兰登·海德。 这人背景不复杂,是标准的对华鹰派,过去主张收紧技术出口,尤其盯着半导体、AI芯片这类敏感技术。 原本要让他担任出口管理助理部长,这职位不算显眼,实权却大,直接牵涉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 结果特朗普把提名撤了。 这一步,很多人都没想到。 外界还在猜,是不是有人干预,是不是人事调查出了问题。 但媒体很快注意到,撤人背后或许是更大的调整。 美国政府这些年来,一直在通过“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方式卡中国企业的脖子。 芯片首当其冲。 从EDA软件到先进光刻机,再到AI算力芯片,基本都被堵死。 兰登·海德如果上任,预期会继续收紧这些政策。 而特朗普却让他下来了。 近期,有关芯片政策的讨论越吵越凶。 有一批鹰派议员联名施压,要求政府加强对华AI芯片出口的限制,认为现有政策“太松”,甚至担心国内企业绕道第三国继续出货。 他们点名批评英伟达、英特尔这些科技巨头,说他们为了利润忽视了国家安全。 特朗普团队却在同时考虑放松部分管制。 比如有讨论取消全球芯片出口规则的一些内容,也有传言说,对华出口AI芯片的门槛可能被重新评估。 这和鹰派的立场完全对不上。 撤掉兰登·海德,某种意义上等于是压了鹰派一头。 本来舆论普遍预期特朗普会支持封禁,但他选择了“谈判收购”的方式,保留了TikTok在美业务的可能性。 这种处理方式,也让鹰派非常不满。 再早一点,美国科技企业跟中国的合作也被拿出来讨论。 有人主张“一刀切”,禁止一切AI、云计算相关的协作。 但特朗普这边没有明确站队,甚至在一些场合对中美企业往来“持保留态度”。 他的经济顾问团队中,不乏偏向务实派的声音。 他们认为对华政策不该“全打全杀”,技术和资本还需要出口通道。 所以现在的问题来了:特朗普是不是改变了思路? 从过去的大棒路线,转向更灵活的算盘? 是不是真的怕鹰派政策搞得太狠,把局势逼死? 也不好妄下结论。 但从一系列细节来看,他确实不像当年那样“全线猛攻”。 人事上开始清理态度激进的人;政策上缓一缓限制节奏;媒体和智库的氛围,也变得没那么激进。 反过来,鹰派声音依然在,但分量没以前重了。 他们鼓动国会立法,推动更强硬措施,但每次到白宫层面,节奏就慢下来。 有些法案卡在程序里,有些直接被搁置。 特朗普并不是软弱。 选人用人从来是围绕自己的战略。 鹰派一旦影响他的大局判断,就可能被边缘化。 现在看,最怕的不是对华政策强硬,而是强硬到把自己战略空间全堵死。 中美之间确实有摩擦,有竞争,有卡位。 但如果所有人都用“极限施压”那一套,最后很可能两败俱伤。 特朗普要打贸易战,没问题;要防范技术流失,也能理解。 但他也明白,有些人搞的是意识形态对抗,而不是策略谋局。 兰登·海德的撤提,其实就是个信号。 这届政府未必会全面放松管制,但不太可能让鹰派在每一个节点都得势。 尤其在技术、投资、供应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上,特朗普更倾向于掌控节奏,而不是放任鹰派一路狂奔。 从他一贯的风格来看,他要的是“能控局”,不是“搞失控”。 这个局,怎么控? 至少目前看,他开始收拾身边那些只会喊打的人了。 信息源: 央视新闻《特朗普撤回对“对华鹰派”高官的提名,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
特朗普对我们亮出拳头了!9月13日,特朗普放话声称,我相信,加上北约,作为一个整
【97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