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国民党把抗日战争界定为八年而非十四年,只因前六年里,老蒋做了不少荒唐又卑劣的事 邱毅这话说出来,戳中抗日历史的要害。抗日战争全过程是十四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官方叙事只认八年,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这不是巧合,而是故意回避前六年蒋介石的决策失误。九一八事变那天,日本关东军炸了沈阳柳条湖铁路,借口中国破坏,马上进攻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按蒋介石命令,不抵抗,撤出阵地,短短几个月,东三省全丢了。蒋介石的逻辑是攘外必先安内,把主力调去对付共产党,边防空虚,日军蚕食华北,内蒙古也遭殃。他指望英美调停,日本会讲道理,结果日军步步紧逼,领土一块块丢。 前六年,真正扛起抗日的多是非嫡系部队。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这些将领,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26日成立,冯玉祥总司令,方振武前敌总司令,吉鸿昌前敌总指挥。他们收复康保等失地,部队推进草原,打击日伪军。一个月后伪军反扑,同盟军撤退,但前期行动鼓舞人心。长城抗战那年,日军三路进犯热河,喜峰口战役国民党二十九军赵登禹部用大刀队夜袭日军,斩杀数百,牵制敌军推进。长城各口守军如古北口、喜峰口,浴血抵抗,宋哲元领导的二十九军在京津前线顶住压力。这些局部抵抗,暴露蒋介石不抵抗的荒唐,他资源倾斜内部清洗,东北门户大开,日军坦克推进无人挡。 东北抗日联军是最苦的,坚持白山黑水间。九一八后,共产党领导整合义勇军,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指挥,1936年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他们打游击,袭击日军据点,作战上万次,歼敌十几万。杨靖宇从1931年起在东北工作,哈尔滨市委书记,事变后组织抵抗,部队在林海雪原周旋,冬季断粮嚼树皮棉絮。1939年2月在濛江牺牲,部队弹尽粮绝,仍反击日伪军。东北联军是抗日起点,十四年抗战的证据就在这儿,他们从局部抗战打到全面,环境最恶劣,时间最长。国民党不提这些,因为这些力量多共产党领导或非嫡系,蒋介石怕暴露自己优先安内,牺牲边疆。 蒋介石的卑劣在于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长城抗战后,1933年5月31日签塘沽协定,国民党撤到长城南,日军占华北。1935年何梅协定,华北自治,殷汝耕搞冀东防共委员会,国民党设冀察政务委员会,实际让步。绥远抗战傅作义克百灵庙,是局部胜,但整体格局没变。蒋介石从南京遥控,电报强调不抵抗,东北军南撤,火车载走部队,空城留给日军。这些决定,让前六年抗日孤立无援,非中央部队流血最多。国民党定八年,就是避重就轻,维护正统形象,淡化局部抗战,焦点全推到卢沟桥后。邱毅点这事儿,提醒大家历史不能切割,那些早抗日的英雄,不能被遗忘。 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强调整体性。从九一八到七七,是局部抗战,东北义勇军、淞沪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都是抵抗起点。七七后全国性八年,贯通起来才完整。国民党叙事忽略前六年,等于承认蒋介石失策,他不抵抗导致东北丢,资源错配,日军得寸进尺。东北联军作战10万次,歼日军17万,东北抗日十四年,全国八年内他们继续打。冯玉祥同盟军虽失败,但点燃火种,吉鸿昌在喜峰口指挥,部队近身搏斗,收复失地。方振武游击热河,设伏打击巡逻队。这些事迹,国民党官方少提,生怕挡了自家光环。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