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南迁后,理宗在临安坐守多年,蒙古势力逐渐压至江北。国家危急关头,文天祥走上抗

历史透视眼 2025-09-16 04:07:04

宋朝南迁后,理宗在临安坐守多年,蒙古势力逐渐压至江北。国家危急关头,文天祥走上抗元战场。 宋理宗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子弟,父亲赵希瓐连个像样的官都没当过,生活跟平民没什么两样。 在位时间长达40年,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享年59岁。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权臣史弥远看中了这个远房皇族,在宋宁宗死后拥立赵昀为帝。 登基之初,宋理宗根本没有实权。 史弥远把持朝政,皇帝只是个摆设。 直到1233年史弥远死了,宋理宗才真正开始亲政。 亲政之初,宋理宗还是很有抱负的,搞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1234年,宋理宗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联合蒙古灭金。 这个决定看起来很合理,毕竟金国是南宋的世仇,北宋就是被金国灭的。 可是灭掉金国后,南宋就直接面对蒙古这个更可怕的敌人了。 宋蒙战争从此开始,断断续续打了四十多年。 元年(1234年),残破不堪的蔡州城早已粮草断绝,陷入老弱互食的惨状。 金国灭亡后,蒙古军队很快就兵临南宋边境。 蒙古人的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 从1235年开始,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攻宋。 虽然南宋军民拼死抵抗,蒙古势力还是逐渐从北方压向江北地区,对临安朝廷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宋理宗的表现却让人失望。 后期的朝政先后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剧衰落。 1259年,蒙古军队攻打鄂州,贾似道竟然以宋理宗的名义向蒙古求和,划长江为界。 1264年11月,宋理宗在临安病死,结束了四十年的统治。 这四十年里,南宋从联蒙灭金的短暂辉煌,走向了面临亡国威胁的绝境。 蒙古势力已经压至江北,临安朝廷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文天祥的出身跟宋理宗正好相反。 父亲文仪做过小官,家境还算不错。 文天祥从小就立志要做忠臣,要向历史上的忠烈之士学习。 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参加殿试,一举夺得状元。 宋理宗看到文天祥试卷上的"天祥"二字,高兴地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皇帝的这句话倒是很有预见性,文天祥后来确实成了南宋的"祥瑞",用生命诠释了忠君爱国的精神。 文天祥中状元后,先后担任过多种官职。 可是当时朝政腐败,奸臣当道,文天祥因为直言不讳多次被贬。 到了37岁时,文天祥甚至主动辞官归隐,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 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响应者寥寥无几。 文天祥听到消息后,立即变卖家产充当军费,招募了一万多人的义军,开赴临安。 这时候的南宋朝廷已经是强弩之末,5岁的皇帝宋恭帝只是个摆设,朝政由太皇太后谢氏主持。 面对文天祥这支义军,朝廷如获至宝,立即任命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1276年初,元军逼近临安,朝廷派文天祥去议和。 文天祥明知此行凶险,但还是毅然前往。 在元军大营中,文天祥面斥元军主帅伯颜,拒绝投降,被扣押北上。 在押解途中,文天祥趁机逃脱,重新投入抗元斗争。 1276年5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7岁的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继续抵抗。 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 文天祥提出从海路收复两浙的战略,但被陈宜中阻挠。 1276年7月,文天祥以枢密使身份在南剑州开府,开始独立的抗元斗争。 从1276年到1278年,文天祥率军在江西地区与元军展开激烈战斗。 这段时间是文天祥军事生涯的高峰期,多次重创元军,收复了不少失地。 可是力量对比太悬殊了。 元朝已经基本统一北方,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付南宋。 而南宋内部矛盾重重,各路军马互不统属,难以形成合力。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五坡岭遭到元军包围,激战后兵败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 文天祥坚决拒绝投降。 在狱中三年,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这个时期写下的。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从容就义,时年47岁。 临刑前,文天祥面南而拜,表示对故国的思念。 回头看这段历史,宋理宗的四十年统治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0 阅读:26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