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主动接盘中国不要的美国大豆?这背后的算盘打的响。中国买家一走,美国豆农急得跳脚,日本趁机加码,说是“帮忙”,其实是拿豆子换关税让步——大米、汽车,哪样不比大豆值钱? 你是否曾听过美国农场主那一声声无奈的叹息?自那场贸易摩擦风云突变以来,曾经蜂拥而至的中国买家骤然离去,给美国中西部广袤的大豆种植带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德曾发出警告:“眼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 不少世代务农的农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有人甚至被迫将优质大豆粉碎在地里,只因储存成本过高,而中国这个曾经最大的买家,却再未下达订单,失去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收入的减少,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 数据显示,过去美国每年出口的大豆约有四分之一销往中国,去年出口额近130亿美元,如今这些订单却“说没就没”了,这种“丰收之痛”,无疑是对美国农业的沉重打击。 正当美国豆农们焦头烂额之际,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却上演着一幕截然不同的景象——巴西大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狂欢”,当中国市场大门对美国大豆半掩时,巴西,这个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迅速抓住了机遇。 中国对大豆的巨大需求丝毫未减,为了保障国内饲料工业和食用油供应,中国进口商将目光转向了巴西,一时间,巴西的港口码头船只如织,满载大豆的巨轮源源不断驶向东方。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巴西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一路飙升,有时甚至占据了70%以上,成为中国市场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 巴西大豆的出口量在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37.44亿蒲式耳,较上年增长29%,是美国大豆出口量的两倍有余,这突如其来的巨额订单,无疑让巴西的农场主们喜笑颜开,也让巴西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然而,在这场大豆的国际象棋局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棋子——日本,就在中美大豆贸易关系紧张之际,日本突然传出消息,考虑增加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这看似是在“雪中送炭”,实则背后藏着日本精明的算盘。 日本的胃口,远没有中国那么大,一年大豆需求量大约在350万吨左右,根本无法消化中国曾经每月从美国进口的巨额数量,日本此举,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比如大米或汽车等领域,争取到更有利的关税让步。 对日本来说,大豆更像是一个外交筹码,而非真正的大宗商品需求,尽管如此,在2025年美日达成的一项农业协议中,日本承诺购买总额达8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其中就包括大豆,这种“趁虚而入”的举动,无疑让这场大豆博弈更加扑朔迷离。 对于中国而言,大豆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量超过9000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生产豆粕作为猪饲料,以及压榨豆油,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早已开始“未雨绸缪”,积极推行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除了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也逐渐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伙伴,此外,中国还在国内大力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提高国产大豆产量,并优化饲料配方,逐步减少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以期从根本上增强粮食安全的韧性。 中国还储备了数量可观的战略大豆,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粮仓”,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关键作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比如极端天气导致巴西大豆减产等情况。 如今,这颗曾经只在田间地头默默生长的豆子,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农业属性,成为了国际政治、经济、乃至安全领域的重要筹码。它不再仅仅是餐桌上的粮食,更被赋予了“武器”般的战略地位。 美国农民的丰收之痛、巴西的意外之喜、日本的精明算计,以及中国深谋远虑的多元化布局,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大豆市场图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努力,而大豆的流向,则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未来,全球大豆市场的风云变幻,仍将继续考验着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全球合作之间的智慧与平衡。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中国太坏了!凭什么不买我们的大豆!”这句话是出自彭博电视9月10日采访美国伊利
【6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