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最大的遗憾:拥有超8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美国却宁愿把世界工厂开到中国,也不愿意开在离自己很近的巴西。巴西的工业总产值还没有中国的零头多,现在连墨西哥都快要超过巴西了。 巴西不是没尝试过“工业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巴西工业化进展相当可观,炼钢等重工业一度超越了不少发展中国家。 那个年代,巴西政府大量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以换取工业快速成长,汽车制造、机械组装、家电生产等领域,外资企业成了主力军。 短时间内,产能上去了,经济活力也增强,但对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其实并没转化出什么突破。 长期依赖外资的产业结构,让巴西经济的“天花板”始终在技术和附加值环节上被卡住,很多高利润、高技术的环节都留在外国总部,本土企业难以切入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巴西工业一直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钢铁、矿业、石化大宗行业占据了生产总值的大头,可这些行业里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都不高。 尽管土地面积大、矿产丰富,但光靠初级产品输出,追求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没法形成链条。 再加上巴西历来的宏观环境并不理想,几十年来,它常常面临高通胀,高利率一直困扰着企业,信贷成本高,融资难,投资动力不足,这些都让工业升级步伐被拖慢了。 人口红利也是巴西的软肋,虽然人口众多,但受教育程度在全球同类国家里并不突出。 高素质劳动力稀缺,专业技能断层明显,影响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外企引进的技术和管理,可以带动一些流水线和组装环节的就业,但真正需要本土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时候,人才断层就变得很明显。 企业之间连接不够紧密,产业集群效应弱,配套供应商和高效物流远不如亚洲“制造业圈子”来得成熟。 这样一来,工业体系规模虽大,但基础不够扎实,想往高端升级,难度很大。 巴西税收体系复杂,关税壁垒高,各种合规审批有时候让外企望而却步。 有学者统计过,从投资到正式投产,企业可能要应对数十种许可流程,中间时间和财力都不是小数。 物流也不算高效,交通、港口、配送链条常常成为拉低工业化效率的因素。 这样一来,即使美国企业想走出本土理想状态去寻找近距离合作伙伴,谁都想选择政策友好、配套完善的地方——墨西哥和一些拉美小国反倒成了优选。 近几十年,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大力教育投入和政策激励,把“世界工厂”这个角色牢牢抓在手里。 外企厂商看上的,是政策环境、效率和人才供应,中国供应链上下游连接紧密,而且市场容量够大,外企在中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而巴西的产业链太分散,本土创新力量薄弱,配套企业数量不足,生产效率和成本都拉不开优势。 美国企业当然愿意在成本、时间和安全上都具备保障的地方布局,而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理距离反倒成了次要因素。 美墨加贸易协定的支持让它和美国合作紧密,劳动力和政策成本拉低了企业在美洲的整体风险。 过去10年,墨西哥制造业增加值直线上升,各类工业产品出口美国。 巴西则一直在资源型、农产品出口口里打转,难以发育起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 墨西哥和中国的崛起,让巴西这种“外围工厂”的身份日益凸显,工业转型要靠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和政策协同,巴西目前还没能实现这些突破。 全球产业链重组,只会让巴西越来越远离制造强国的位置。 巴西的未来,除了美景和足球,更需要在技术和产业升级上下更大工夫,真正的工业强国,需要用创新和协作拼出来,而不是只靠自然条件或者区位优势。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巴西最大的遗憾:拥有超8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美国却宁愿把世界工厂开到中国,也
修竹崽史册
2025-09-19 11:43: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