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空中作战欲实现战略自主,孙玉良:德西联手逼法国“开绿灯”】
当德国总理默茨站在马德里新闻发布会的台上,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并肩而立,他的话里没有掩饰焦虑,也没有外交辞令的虚饰:“当前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这短短一句话,将欧洲最雄心勃勃的防务计划——未来空中作战系统(FCAS)——的窘境暴露无遗。十几年的规划、数十亿欧元的投入,却仍停滞在三国官僚与巨头企业的角力之间。
FCAS的目标曾经宏伟:让欧洲在空中作战领域不再依赖美国技术,自主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国和法国在2017年联合发起,西班牙后来加入,这三个经济大国都希望通过合作打造下一代战斗机,完成从理念到战机的跨越。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这场高调的联盟逐渐显露裂痕。法国达索公司与代表德西利益的空中客车公司之间的分歧,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整个项目冻结在讨论与磋商之中。
默茨的表态,是一次明确的施压。他与桑切斯的联合亮相,不只是对媒体的姿态,更是对法国的直接信号:你们的拖延不能再阻碍欧洲的防务进程。西班牙首相的配合也显示出这股压力的必要性:“我们完全支持该项目,但必须符合此前三国设定的条件。”条件与现实之间的摩擦,是技术争议,更是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复杂交织。
这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FCAS项目不仅是战机制造那么简单,它象征着欧洲的自主防务野心。德国想通过技术主导保持工业优势,法国希望确保本国企业主导权,西班牙则希望在合作中获得最大话语权。这三方的博弈,让FCAS从战略计划变成了政治与商业的试金石。每一次项目延期,每一次内部分歧,都像是在提醒欧洲:真正的战略自主,不是靠签署协议就能达成的,它需要协作,也需要妥协。
更讽刺的是,这场合作的缓慢进展与全球安全环境的紧迫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让欧洲安全形势骤然紧张,北约东翼频繁演习,乌克兰的抗争经验一次次提醒欧洲:未来战争不会等你准备好。FCAS的延误,不仅仅是工业问题,更可能意味着战略主动权的缺失。每一次迟疑,都可能让欧洲在真正危机来临时,手中握着的是纸上谈兵而非实战能力。
另一方面,FCAS停滞也暴露了欧洲防务工业的脆弱。与美国那种跨州巨头合作不同,欧洲的军工体系分散、国家利益分明,企业之间的竞争几乎不可避免。德国的空中客车、法国的达索,每一次争执背后都是国家利益、就业压力和技术控制权的博弈。默茨公开施压法国,无疑是为了迫使达索妥协,但这一过程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普通舆论所能理解的范围。
从外部观察,这场三国之争,实际上是对欧洲战略自主性的考验。战机项目停滞,意味着欧洲在面对未来高科技战争时,可能仍需仰赖美国或其他外部力量。默茨与桑切斯的联合表态,不只是对内部合作的推动,更是对盟友和对手的信号:欧洲希望独立,但独立的道路布满荆棘。
FCAS的命运,也折射出欧洲政治的现实逻辑。合作理念宏大,但具体执行却被政治、企业与国家利益的重力拖住。每一次会议,每一次磋商,都是一次力量的重新衡量。欧洲要想真正掌握空中战斗主动权,既需要技术突破,也需要跨国合作的政治智慧。而目前,默茨与桑切斯的联合行动,至少表明了一件事:拖延不能继续,战略自主不容等待。
2032年,三艘舰船可能会下水,战机可能会试飞,但在那之前,欧洲的政治和工业体系还需完成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默茨和桑切斯的发声,是一次提醒,也是一次施压,更是一种信号——欧洲不能再让理想停滞在官僚桌面上,它必须变成可触摸、可飞行的现实。FCAS的未来,也许正系于三国领导人的智慧与耐心,以及他们对战略自主的坚持。
在这一切表象之下,最耐人寻味的,是欧洲人对自主防务的执念与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战机未出,压力已至;谈判不停,战略却在倒计时。欧洲的空中作战梦,能否如期腾空,仍是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