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9月10日报道,北京,一名武警仪仗兵袁梦龙,在退役仪式上将陪伴他5年的礼宾枪交到新兵陈志威的手中,这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在阅兵场上是一条硬汉,可他突然当众泪崩,叮嘱接礼宾枪的新战友陈志威一段话,让所有人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信源:北京时间发布视频) 北京晴空下,刚从九三阅兵场走下来的袁梦龙,军装笔挺,勋章耀眼,手里那把 56 式礼宾枪亮得能照见人影。 可当他把枪递给新兵,说出 “这是我的全部,是我的信仰” 时,这个踢正步不眨眼、站军姿如铁桩的硬汉,还是红了眼眶 —— 那滴泪,哪里是软弱,分明是把五年青春、满腔赤诚,都揉进了对军营的不舍里。 总有人问,一把礼宾枪而已,为啥能让军人如此动情?其实对仪仗兵来说,礼宾枪早不是冰冷的金属,是并肩作战的 “战友”,是刻满荣光的 “勋章”。 56 式礼宾枪虽无实弹功能,却承载着国家形象——阅兵时举着它走过长安街,迎宾时握着它迎接外宾,每一次亮相,都是军人对使命的践行。 而袁梦龙与这把枪的五年,是 1825 天里每天三遍的擦拭,是晒脱两层皮仍不松懈的守护,是磨破三双鞋也没放下的坚持。 枪身上的光亮,是汗水浸出来的;掌心的老茧,是岁月刻下的 —— 这哪里是 “一把枪”,分明是他青春最厚重的注脚。 最动人的从不是 “交枪” 这个动作,而是动作背后的 “传承”。当新兵陈志威触到袁梦龙掌心的老茧,当袁梦龙仔细帮新兵调整握枪姿势,我突然懂了:军人的使命从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 袁梦龙说 “继续仪仗精神,奋斗终身”,这话不是命令,是托付 —— 把自己用五年时光捂热的信仰,轻轻放在新人手里,让仪仗精神顺着这把枪,继续在军营里生根发芽。 这些年见过太多军人落泪的瞬间:抗洪战士泡在泥水里没哭,维和军人面对硝烟没哭,可在卸衔、告别、交枪时,铁打的汉子总会红了眼。 不是他们不够坚强,是军营早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那身军装,是刻进骨子里的骄傲;那份使命,是融进血液里的责任。 袁梦龙刚在阅兵场迎来 “巅峰时刻” 就转身离开,这份 “圆满中的遗憾”,更让人体会到军人的牺牲:他们从不是为了个人荣光,而是为了 “有人接班、使命延续”。 有人说 “军人的泪是冰的”,可我觉得,那是最滚烫的情感。平时训练、执行任务时,他们把柔软藏进戎装,用 “硬汉” 的模样扛起责任;只有在告别这种走心的时刻,才会卸下铠甲,让真心流露。 枪会旧,人会走,但军人的信仰不会变;时光会流逝,但仪仗精神会永远传下去。 就像袁梦龙交出的不只是一把枪,是把 “坚守”“责任”“热爱” 这些珍贵的品质,传递给了下一代军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也都有这样的 “传承”:老师把知识传给学生,匠人把手艺传给徒弟,父母把品格传给孩子。 而军人的传承,更让人动容 —— 因为那是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的信仰,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责任延续。 家人们,袁梦龙的那滴泪,让我们看到了军人最真实的模样:他们不是 “钢筋铁骨”,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只是多了一份 “舍小家为大家” 的担当,多了一份 “使命高于一切” 的坚守。 向这些可爱的军人致敬,也向这份永不褪色的信仰致敬 —— 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安稳生活;因为有这份传承,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你们有没有被这样的 “传承” 打动过?或者对军人的信仰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感受这份滚烫的情感,也为这份伟大的传承点赞!
原来大校和少将之间隔了一条鸿沟。大校到少将是选升,不是到年限就升。啥是选升?也
【3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