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警方在一栋废弃楼房里发现了一名流浪汉,为了帮助这名流浪汉,警方对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2 20:44:15

2020年,上海警方在一栋废弃楼房里发现了一名流浪汉,为了帮助这名流浪汉,警方对其进行DNA比对,可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姚远,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家庭,成绩优异是他最显著的标签,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榜样,邻居们总喜欢用他的名字鞭策自家孩子,1990年高考成绩公布,他以让人咋舌的高分成为全省第一,顺利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当时,“知识改变命运”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一个农村孩子金榜题名,不只是个人的荣耀,更承载着家族向上流动的全部希望,父母小心翼翼地把录取通知书包起来,像传家宝一样珍藏,仿佛只要紧紧抓住这张纸,未来就能一马平川。   但离开故乡的土地,进入名校后,姚远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天外有天”,在那个聚集了全国各地聪明孩子的学府里,曾经的第一名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课堂上,老师讲的专业知识复杂艰深,实验室里同学们的操作娴熟,而他总是慢半拍,那些年,他加倍努力,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渴望用优异成绩证明自己,不服输的他,毕业时终于跻身年级前列,顺利进入一家央企的深海勘探研究所,成为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年轻的姚远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地与数据、实验设备打交道,他相信,只要肯下苦功夫,总有一天会有一番成绩,可现实远比他想象的复杂,企业里,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各种人际关系和“潜规则”,他性格腼腆,不善交际,常常被批评为书呆子,有些重要项目总也轮不到他负责,几年下来,他的工资虽说稳定,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压力依旧不小,偶尔参加同学聚会,看着曾经成绩一般的同学,如今西装革履,事业有成,谈着房子、股票、投资,姚远心里不免泛起苦涩,原以为自己是那只“飞出穷山沟的金凤凰”,可现实却让他成了“原地踏步的螺丝钉”。   这种落差感逐渐积累,最终让他生出了辞职创业的念头,2003年,他背着家人,带着所有的积蓄来到上海,希望在更大的城市闯出一片天,此时的姚远满脑子都是技术创新,想把自己在深海勘探领域的专长转化为民用产品,可惜他忽略了市场的复杂规则,渔民觉得他的探鱼设备操作太繁琐,商家嫌弃品牌知名度低,投资人又不愿等着慢慢变现,姚远像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一次次碰壁,五年下来,积蓄花光,项目黄了,还背上了一身债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更是让他的处境雪上加霜,小公司撑不下去,社保中断,房子也被收回,他彻底从科研人员的队伍中掉了队,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少,年过三十,没有商业经验,技术专长又无法完全转化成新工作,想找份普通工作都屡屡碰壁,昔日状元的自尊和骄傲,让他难以下咽“低就”的苦果,也不愿让家人知道自己的困境,于是,他选择了沉默,主动切断了所有联系。   生活的底线被一再击穿后,姚远慢慢滑向社会的边缘,他开始靠捡废品和拾荒为生,一天辛苦下来,也不过能挣十几二十元,饥饿、寒冷和孤独,像三根钉子,把他牢牢钉在城市幽暗的角落,长期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巨大,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每况愈下,渐渐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思维混乱,甚至说不清自己的名字,那些年,姚远成了上海街头最不起眼的流浪者,像一粒尘埃,无声无息地漂泊在城市的缝隙中。   在他的老家,父母从他失联那天起,便踏上了漫长的寻子路,他们四处打听消息,不知跑了多少地方,甚至几次亲自到上海寻找,却始终没能找到线索,年复一年,家里的积蓄几乎花光,但老两口始终不肯放弃,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再见到儿子,哪怕只是一面。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当时,上海警方在进行流浪人员救助时,发现了姚远,DNA比对的结果让所有人震惊,这个失踪了十二年的状元,竟以这样的方式重回人们的视野,父母赶到上海时,差点认不出眼前这个骨瘦如柴、满脸络腮胡的男人,母亲颤抖着摸着他的脸,终于将他抱在怀里,十二年压抑的情感,在那一刻彻底释放。   回到湖北老家后,姚远在亲人的陪伴下慢慢恢复,他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开始重新适应平静的生活,偶尔,他会主动帮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当年那个光芒万丈的“状元”,如今变得温和而谦逊,他说,接受自己的平凡,比争第一更难,放下那些原本让人窒息的标签和期待,他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安宁。   信息来源:2008年状元姚远,以捡垃圾为生流浪12年:与自己和解是最难的修行 西部文明播报2022-08-26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