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7日深夜,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60军军

老吴说 2025-09-23 14:54:41

1948年10月7日深夜,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60军军长曾泽生和新七军军长李鸿站在一旁,两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说说吧,部队情况到底怎么样?”郑洞国开口问道。 曾泽生叹了口气:“司令官,官兵已经三天没正经吃饭了,饿着肚子根本冲不上去。这三天出击,伤亡太大,部队实在不能再打了,今晚必须撤回。” 郑洞国又看向李鸿,李鸿同样摇头:“新七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士兵们士气低落,武器装备损耗严重,确实打不动了。” 郑洞国沉默了,他知道,长春被围困已经半年多,城内粮草断绝,物价飞涨。士兵们不仅要面对解放军的包围,还要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长春,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此时已成了一座孤城,1948年3月,国民党军队退守长春后,解放军就开始了对这座城市的围困。他们切断了城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陆路和空中补给。 60军和新七军作为守城主力,日子越来越难过,60军原本是云南的滇军,被蒋介石调到东北打内战。新七军则是嫡系部队,装备精良。但此时,两支部队都陷入了绝境。 曾泽生看着郑洞国,继续说道:“司令官,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部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再打下去,恐怕……”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清楚,郑洞国何尝不知道,但他是蒋介石的嫡系,必须服从命令。蒋介石多次来电,要求长春守军突围,与沈阳的援军会合。 “再坚持一下,委员长已经派了援军,很快就到。”郑洞国只能这样安慰两人。 曾泽生和李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他们知道,所谓的援军不过是蒋介石的空头支票。沈阳的国民党军队自身难保,根本无力支援长春。 回到军部,曾泽生陷入了沉思,60军的处境比新七军更糟,滇军本就不受蒋介石信任,补给一直不足。现在被困在长春,更是雪上加霜。 士兵们为了充饥,开始挖树皮、草根,甚至有人饿死在战壕里,曾泽生多次向郑洞国请求补给,但都没有结果。 “这样下去,部队迟早要垮。”曾泽生的副官说道。 曾泽生点点头:“我知道。但我们能怎么办?” 副官犹豫了一下:“军长,听说解放军那边……” 曾泽生打断了他:“不要说了。我是军人,不能背叛党国。” 但他心里清楚,所谓的党国,早已腐朽不堪,蒋介石任人唯亲,嫡系部队和杂牌军待遇天差地别。60军在前线卖命,却连基本的补给都得不到。 与此同时,新七军军部,李鸿也在发愁,新七军虽然装备较好,但同样缺粮少弹。士兵们怨声载道,逃亡现象越来越严重。 李鸿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此时,他也开始怀疑,继续为这样的政权卖命是否值得。 “军长,解放军那边传来消息,只要我们放下武器,保证官兵安全。”参谋长说道。 李鸿摇摇头:“委员长待我不薄,我不能临阵倒戈。” 但他心里明白,这样的抵抗毫无意义,长春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继续下去,只会让更多的士兵白白送死。 10月10日,郑洞国再次召开作战会议,他要求60军和新七军再次出击,试图突破解放军的防线。 曾泽生和李鸿都表示反对,但郑洞国态度强硬。无奈之下,两支部队只能再次出战。 结果不出所料,出击的部队遭到了解放军的猛烈反击,60军和新七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再次撤回城内。 “司令官,不能再打了。”曾泽生说道,“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郑洞国看着两人,知道他们说的是实话,但他无法向蒋介石交差,只能继续坚持。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解放军已经攻克锦州,锦州是东北的重要门户,锦州失守,意味着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彻底陷入孤立。 这个消息让长春守军的士气彻底崩溃。曾泽生和李鸿都意识到,长春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10月17日,曾泽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率60军起义,他秘密与解放军联系,商定了起义的具体事宜。 当天晚上,60军按照计划撤出防区,将阵地移交给解放军,曾泽生向郑洞国发电报:“60军已起义,请勿抵抗。” 郑洞国接到电报,如遭雷击,他知道,长春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10月19日,新七军军长李鸿也率部投降了长春城的西半部被解放军接管。 10月21日,郑洞国在解放军的劝说下,终于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 长春围城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也是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溃败的转折点,曾泽生、李鸿和郑洞国三位军长的抉择,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东北战场的走向。 这场战役也让人们看到,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不得人心,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政治争取下,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官兵选择弃暗投明,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崩溃。 长春的解放,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三位军长的故事,成为了这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0 阅读:0
老吴说

老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