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花10年成功一缕银白色的纤维从设备中缓缓抽出,这项难倒国外专家数十年的技术难题,被一位中国农民攻克了。 1991年,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偶然在一本美国《化学文摘》上看到“大豆蛋白质具备制丝条件”的简短介绍。 国外科学家已对此研究数十年却始终未能突破工业化生产瓶颈。这位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从此踏上长达十年的艰难探索之路。 800多次试验,耗尽家产,甚至靠捡菜叶度日,最终在2000年成功建成全球首条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 李官奇1946年出生于滑县老店乡桑寨村。他高中毕业回了老家,但没像村里人那样老老实实种地。 早在1977年,他便辞去生产队队长职务开始创业-7。他创办滑县粮油机械厂,设计新型面粉机。 当时一套设备利润可达一万多元,年销售量达一百多套。 这项成功为他带来第一桶金。 1985年,李官奇开始搞油脂浸出机械厂的建设项目。 后来他又研究出菜籽粕脱毒工艺设备,到1990年拿到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的银奖。 这时候他的公司已经值好几千万了。这些经历让他变得更会动脑筋想新点子。 同时也攒下了钱,方便他以后接着搞研究。 李官奇在《化学文摘》这本杂志上看到,用大豆蛋白有可能做出丝线。 国外早就有人研究这个,但一直没搞出能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他一下就发现了这个大赚钱的机会。当时豆粕每吨1800元,而蚕丝每吨高达16至17万元。 价格差得越多,赚钱机会就越大。面对涉及高分子化学等高端学科的项目,这位高中毕业生没有退缩。 他坚信“农民照样能搞原创发明”。 李官奇投入全部积蓄购买专业书籍。仅购书就花费二十多万元,办公室堆满各种学术著作。 这项研究要用到有机化学等十几门不同的学问。 他自己看书学习,慢慢搞懂了这些专业知识,还经常跑去大学找老师请教。搞这个实验可费劲了。 大豆蛋白的浓度、纺丝的温度和速度都得掐得特别准,差一点都不行。 只要有一个地方没弄对,整个实验就白干了。家里日子最难熬的那段日子,穷得揭不开锅。孩子上学没钱买菜,妻子只能捡菜叶度日。 他一直咬牙坚持着这十年里做了800多次实验,差不多三四天就得搞一回。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800万元。 2000年夏天,首条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建成。 豆粕变纤维的全套生产流程搞定了。大豆纤维细度仅头发丝三十分之一。 兼具羊绒柔软性与蚕丝光泽感-,透气性优于棉花。 2003年,第42届国际人造纤维会议确认大豆纤维为“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 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该领域拥有原创技术。李官奇获“世界大豆纤维发明之父”称号。 他的成果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专利金奖。成功引来国际关注。成功吸引国际关注。 国外化工材料公司出价8000万美元,试图购买该专利。 李官奇断然拒绝。“这项技术属于我们中国人”。他把国家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还重要。 滑县县长张金泉证实,美国人曾出巨资购买专利。但李官奇表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原创专利必须留在中国”。 他选择在家乡建厂,带动500多人就业-7。为当地修路打井,改善民生。 大豆纤维替代棉花潜力巨大。若替代25%棉花用量,可节约1500万亩耕地。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区。 成为外交部指定礼品馈赠国际友人。企业资产达1.5亿元,年销售额1.3亿元。 证明科技创新能创造巨大经济价值。李官奇事迹激励无数普通人。 他用实践证明创新不问出身。从农民到“世界大豆纤维李官奇发明的大豆纤维可了不得,直接让全球人造纤维的历史翻篇了。 这个从地里走出来的农民伯伯,硬是靠十年死磕的劲头,把自己磕成了"大豆纤维全球第之父”,他用十年坚守诠释创新精神。 这项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到现在还是国内原创技术的优秀代表。
河南农民花10年成功一缕银白色的纤维从设备中缓缓抽出,这项难倒国外专家数十年的技
红日观全局
2025-09-26 00:02:32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