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了。 立陶宛新总理鲁吉涅内上任才半个月,就急着喊话要改善对华关系,可话里话外全是矛盾。一边说想修复关系,一边又咬死不肯撤掉那个涉台“代表处”,甚至反过来要求中国先让步。 这种“施压式求和”的操作,把这个小国的尴尬处境暴露得明明白白。 2021年那会儿,立陶宛可不是这副模样。当时他们一门心思推动台湾在维尔纽斯设所谓“代表处”,名字里直接用了“台湾”二字,故意踩破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 他们心里打的算盘很简单,觉得抱上美国大腿、讨好台湾当局,就能捞到好处。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美国除了几句口头表扬,半分真金白银的援助都没给,连承诺的军事支持也在今年9月彻底断了。 美国国防部正式通知终止对立陶宛的“欧洲威慑倡议”等军援项目,让这个依赖外部保护的国家瞬间没了底气。 台湾当局当初画的饼也碎了。去年11月,立陶宛号称“晶片国家队”的Teltonika公司宣布,暂停和台湾合作建设半导体工厂的计划,高达35亿欧元的投资泡汤,6000个高薪岗位也没了着落。 原因很实在,立陶宛电力不够用,工业用地审批也卡着不动,根本撑不起大型工厂。所谓的“合作共赢”,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欢喜。 这边外部靠山靠不住,那边中国市场的大门也彻底关上了。这三年里,立陶宛对华出口跌得惨不忍睹,曾经卖得火热的木材和乳制品,现在基本没人问津。 以前中国每年要买下他们三成多的木材,现在订单全没了,堆积的木材在港口都快烂了。乳制品更别提,奶酪对华出口直接归零,奶农们每天只能把几十吨鲜奶倒掉,仓库里的存货硬得能当砖头。 经济上的打击还没到头,外交上的困境又接踵而至。到今年5月,最后一名中国外交官已经撤离立陶宛,他们连签证续签都不肯批。 现在立陶宛人想办赴华签证,得坐火车去邻国拉脱维亚,来回折腾至少三天,商务往来根本没法正常进行。 克莱佩达港更是成了摆设,以前靠着中欧班列和中国货轮热闹非凡,现在班列绕路走了,货轮也不来了,吞吐量跌了一大半,周边的物流园空得能放风筝,上万工人没了活干。 更让人心慌的是国内的局面。立陶宛的自杀率在欧洲排第一,每十万人里就有近三十人选择结束生命,社会和经济问题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政府债务一路攀升,主权信用评级早就成了垃圾级,想借钱都没人愿意给。鲁吉涅内上台后还喊着要把军费提高到GDP的5%,可去年军费占比才2.3%,这么大的窟窿根本不知道怎么填。 即便到了这步田地,立陶宛还是不肯彻底认错。鲁吉涅内反复强调,涉台“代表处”不用改名字也不用撤,恢复关系不能跟这事挂钩。 稍微懂点外交规矩的人都清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台湾互设机构,都得用“台北”命名,这是尊重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底线。 立陶宛偏要搞特殊,现在又想绕过核心问题谈和解,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旁边国家的例子摆在那,更显成立陶宛的糊涂。波兰、匈牙利没跟着瞎起哄,反而抓紧机会扩大对华出口,乳制品、葡萄酒卖得越来越好,出口增幅都超过了三成。 这些国家用实际行动证明,跟中国好好合作才能赚到真钱,搞政治投机根本没有好下场。 有网友说得实在,“立陶宛不是一时糊涂,是故意踩红线试探,要是这次轻易原谅,其他小国说不定也会跟着学样”。 其实立陶宛在国际上早就没了话语权。这个人口不足三百万的国家,在我国进出口总额里占比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少了他们的生意,中国市场照样转。 可他们不一样,失去中国市场后,支柱产业垮了一大半,想找替代市场都找不到。现在美国断了军援,台湾的投资黄了,欧盟内部也没人帮他们说话,算是彻底陷入了孤立。 鲁吉涅内现在的喊话,更像是走投无路的挣扎。既想保住所谓的“面子”,不肯撤销涉台机构,又想得到“里子”,恢复和中国的经贸往来。 可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从来没变过,不是几句软话就能糊弄过去的。要想真正改善关系,就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纠正之前的错误,不然说再多都是白费功夫。 立陶宛这三年的经历,说到底是自己选的。抱着投机心理去挑战别人的核心利益,以为能靠外部势力撑腰,最后却被当成棋子抛弃。经济垮了,外交僵了,国内乱了,这都是冲动的代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了。 立陶宛新总理鲁吉涅内上
波览历史
2025-09-26 10:46: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