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谁知这碗饭,竟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天,这位穿着洗得发白中山装的教授,已经连续几天没吃上一顿正经饭。当他接过那碗浑浊的食物时,手有些发抖,却还是慢慢吃完了。 旁边的人看不下去,劝他别吃,他却说:老百姓过日子不容易,不能浪费。这件事后来被他写进了日记:人类最易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行为特征就在于相互帮助。 何家庆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安徽安庆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早逝,父亲靠拉板车养活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父子俩三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但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还是用香烟纸做了个账本,详细记录下每一笔来自国家和乡亲们的帮助—小学的学费是老师垫的,冬天的棉袄是邻居送的,上大学的行李是生产队凑的。 父亲常说: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长大后要成顶天立地之业,对得起党和人民。 1975年,何家庆从安徽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工作。父亲把积攒多年的4000元钱交到他手上,这些钱面值最大的十元,最小的是一分硬币。父亲说:“拿去干正事吧。” 1984年春天,何家庆开始了第一次远征—自费考察大别山。225天,他步行12684公里,攀登357座千米以上山峰,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这让他成为全面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的第一人。 十年后的1998年2月,他又给女儿留下一封信就消失了305天。信上写着:我凭着一个中华民族后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做出了如此选择。 这次他跨越8个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沿途传授魔芋栽培技术。在西南山区,他遭遇17次车祸,被毒蛇咬伤,腿肿得20多天不能动。 有次在贵州山区,山洪暴发,他乘坐的中巴车被洪水困住,从车窗爬出才逃过一劫。 “你讲的正是我们需要的,你是老百姓的教授。”湖北鹤峰县的农民听完他的培训后这样说道。 1990年,何家庆到绩溪县挂职科技副县长。当地百姓最初觉得这个副县长很怪——天天骑自行车下乡,爬山头钻树丛。 但他用行动赢得了尊重,他选择最穷的尚田乡试点蚕桑改良,31次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结果当年虽遭灾,蚕茧产量仍上涨不少。 洪水来袭时,他冒雨救灾染上血吸虫病,却把刚报销的1000元差旅费捐给灾民。 挂职850天,他有697天在贫困乡度过。离别时,百姓送来锦旗称他为“焦裕禄式的县长”。 生活中的何家庆极其简朴,一件涤卡中山装穿了28年,眼镜腿用竹片绑着。女儿回忆,家里多年前电视机是小姨淘汰的。 但就是这位“抠门”教授,2001年把省政府奖励的10万元全部捐给“春蕾计划”,那时这笔钱在合肥能买一套房。 2019年7月,他在潜山调研时晕倒,被确诊癌症晚期。病床上,他仍坚持写调研报告。去世前五天,他还在修改关于栝楼产业发展的建议。 10月19日,何家庆去世。按照遗愿,他的眼角膜捐献给了山区贫困孩子。安徽省红十字眼库主任说:“两个角膜非常透明,正在遵照何老师的遗愿寻找受者。” 何家庆生前写过一首诗:“我走了,我还活着……似一粒种子破胸,比一滴水珠畅想……一切都回归土地,我从这土地生长。” 三十多年间,这位布衣教授的足迹遍布中国最贫困的山村。他总说:我是一个教师,我当为人民服务。这或许就是他对那碗猪食最好的回答—把苦难咽下,让种子发芽。 信息来源: 央广网《一位“布衣教授”的初心》 中国教育报《一生执着科技扶贫的“魔芋大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人生落幕风骨存——追记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家庆》
太绝了!单位一男同事退休第二天就提出了离婚离婚手续办完立马背包出门游玩去了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