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

云端的逐梦人 2025-09-28 01:10:56

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处理?”没想到,陈老总摇摇头说“这位大亨不能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86年,他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1902年,家乡大旱,才16岁的他便跟着母亲和哥哥踏上了逃难的路,那个年代,逃荒的人很多,但能在上海滩混出头的,寥寥无几,顾竹轩初到上海时身无分文,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为了活下去,他干过各种苦活,码头搬运、拉车、替人送货,什么脏活累活都不挑。 他与普通的苦力不同,除了肯吃苦,还有一股子韧劲和灵活劲,拉黄包车时,他总能和乘客聊上几句,慢慢积累起一些人脉,这些早期的关系,后来成了他创业路上的助力,几年下来,他不仅攒下了点积蓄,还在同行中赢得了口碑,大家都说,这人讲义气,做事靠得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一家德国人开的汽车行当学徒,德国老板要回国参战,生意急于脱手,顾竹轩便咬牙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的钱都拿出来,盘下了这家车行,一个苦力,摇身一变成了老板,手下还养活着不少老乡,凭着一股子拼劲和对同行的照顾,他的车行越做越大,成了上海黄包车行业的领头羊。 那个年代的上海,不仅要靠本事吃饭,更要有背景,顾竹轩明白这个道理,便拜入青帮老前辈刘登阶门下,有了江湖身份,青帮的关系网,让他的生意少了很多麻烦,即便如此,他并没有像某些帮派头目那样专走黑道,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正经买卖上,后来,他又开起了茶楼和戏院,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天蟾舞台的建立,更是让他名声大噪,这个大戏院不仅成了上海的文化地标,还吸引了梅兰芳等名角前来演出。 顾竹轩的生意路并非一帆风顺,天蟾舞台开业后,邻近的永安公司看他生意红火,联合租界工部局想强征他的地皮,顾竹轩没有低头,他请来洋律师,把官司打到英国,最后不仅保住了地皮,还让工部局赔了钱,那时候,这种中国人用法律手段和洋人较量还取得胜利的事情,几乎前所未有,他也因此在上海滩声名鹊起。 但在风光背后,江湖风雨从未远离,上海滩的帮派争斗,表面上是兄弟义气,实则利益至上,顾竹轩与黄金荣、杜月笙这些大佬既有合作,也有明争暗斗,生意做大了,难免触及别人的利益,明枪暗箭在所难免,他一度因被诬陷而入狱,势力一落千丈,但顾竹轩有个优点,就是能屈能伸,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又重新站了起来。 真正让顾竹轩的名字被历史记住的,是他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选择,1932年,日军轰炸上海,许多难民无家可归,顾竹轩当机立断,把天蟾舞台的大厅、后台都腾出来收容难民,还自掏腰包管饭管住,到了抗战最艰苦的日子,日伪势力试图拉拢他,许以高官厚禄,他却坚决拒绝,明确表态宁死不当汉奸,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不仅没有妥协,反而想方设法为新四军和地下党提供药品、粮食和情报,地下党有伤员需要照顾,他也是亲自安排,甚至把自己最小的儿子送去参加新四军。 顾竹轩在抗战年代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站队”,更多的是出于一份家国情怀,他看得明白,国民党腐败无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于是,他渐渐向新政权靠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戏院后台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帮会网络也成了新四军获取情报、动员群众的重要渠道,正因为他在这些关键时刻的表现,1949年上海解放时,陈毅市长亲自把他的名字从清算名单上划掉,黄金荣晚景凄凉,杜月笙客死他乡,只有顾竹轩得以安然善终。 解放后,顾竹轩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积极支持新政府的工商业改造,把天蟾舞台交给国家管理,汽车公司也并入了市运输系统,除了配合政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资助学,帮助家乡建校,也资助了不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1950年,他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在曾经的帮会人物中实属罕见。 顾竹轩的晚年,过得很平静,他不再参与江湖之事,而是把精力放在家庭和社会公益上,临终前,他把所有的债务凭据烧掉,叮嘱家人要安分守法,不再与人结怨,这种放下恩怨的态度,也许正是他能在风雨中走到最后的原因,1956年,他病逝于上海,追悼会上,不仅有商界朋友和曾经的部下,还有许多受他资助过的普通人,自发前来送别。 信息来源:《文汇报》:"抗战时期上海地下斗争史料" 、《新民晚报》:"老上海的传奇人物" 《上海档案》:"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0 阅读:0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