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像下饺子一样把一艘艘航母送进大海,拼命追赶的时候,那个把航母玩了一百年的美国,却好像调转了方向,开始重点打造更小、更便宜的两栖攻击舰。 福建舰完成三型舰载机全流程弹射测试的消息刚传开,美国海军就公布了新的造舰清单,清单里 “美国级” 两栖攻击舰的采购量比上一年翻了一倍,而 “福特级” 航母的建造计划却悄悄往后推了两年。这种反差让不少人好奇,玩了百年航母的美国,怎么突然迷上了 “小舰”。 得先看清两者的门道。美国的 “尼米兹级” 航母排水量十万吨,一艘造价就超过 130 亿美元,带的 80 多架舰载机光是训练一年就得烧几亿美元油钱。 而 “美国级” 两栖攻击舰排水量四万五千吨,造价只要 35 亿美元,还能兼容直升机、登陆艇和 F-35B 垂直起降战机,抢滩登陆、人道救援甚至反恐都能搭把手,灵活性比航母高得多。 更关键的是,美国海军现在能随时调动的舰艇只有五六十艘,离 75 艘的目标差得远,造两栖舰能更快填补规模缺口。 美国的转向藏着现实的无奈。造船业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工人陆续退休,新人根本接不上手,导致 “福特级” 首舰造了 12 年才形成战斗力,成本还超支 40%。 国会预算办公室算过账,要实现 30 年扩军到 381 艘的目标,每年得花 401 亿美元造舰,比过去五年的平均值高出 46%,这笔钱根本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两栖攻击舰建造周期短,维护起来也省劲儿,自然成了更务实的选择。 更精明的是 “闪电航母” 的玩法。美国把 “美国级” 的登陆艇舱拆掉,腾出空间多装 F-35B,一艘能塞 20 架隐身战机,战斗力接近半个 “尼米兹级”,但花钱只有三分之一。 这种配置在太平洋岛链作战里特别好用,能快速部署到关键海域,配合航母形成梯次防御。毕竟冷战后美国打的大多是局部战争,航母常常 “杀鸡用牛刀”,两栖舰的性价比优势一下就凸显出来。 但这绝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航母霸权,11 艘核动力航母还在全球巡航,最新的 “肯尼迪号” 虽然舾装延期,一旦服役仍是顶级战力。 而中国的发展节奏完全按自己的需求来,福建舰用两年半就完成了美国花七年才搞定的调试,武汉的 “水泥航母” 试验平台已经出现无烟囱设计,明显在测试核动力技术。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也没落下两栖舰,075 型已经服役,076 型还加了电磁弹射,能搭固定翼无人机,被外媒叫做 “中国版闪电航母”。 现在的海上格局很清晰,美国是用 “航母 + 两栖舰” 的双核模式维持全球存在,中国则是航母保远洋、两栖舰守近海,两条腿走路。 美国造两栖舰是应对预算和造船业困境的灵活调整,中国造航母是弥补远洋能力的战略必需。毕竟海军建设从来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而是工业实力、预算支撑和战略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路径背后,都是各自对海洋利益的精准盘算。 这场较量的本质,早就超越了单纯的“航母对两栖舰”这种战术层面的比拼。它更像一场关于国家工业实力、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马拉松。最终,谁能更持久、更高效地把国家资源转化成实打实的海上力量,谁才能真正掌握未来的海洋主动权。 信源:观察者网
当中国像下饺子一样把一艘艘航母送进大海,拼命追赶的时候,那个把航母玩了一百年的美
烟雨评社
2025-09-29 09:43:28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