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系70亿被执行压顶:商业帝国的债务困局与突围之惑 一则限制消费令的出台,让万达系的债务压力再度浮出水面。9月26日,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发布限制消费令,涉案标的1.86亿元。这起看似单一的执行案件,实则是万达系债务危机的缩影——据公开信息统计,目前万达系各公司被执行总金额已超过70亿元,一场关乎企业生存的流动性考验正全面展开。 万达系的债务困局已呈现多维度扩散态势。从主体分布看,危机并非集中于单一板块:核心企业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背负10条被执行人信息,总金额达52.62亿元,同时伴有38条股权冻结记录 ;万达地产集团的处境更为严峻,累计423条被执行人信息叠加18.4亿元执行金额,还存在4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即便是承载着核心商业运营的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也有295.9万元的被执行金额挂账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连万达集团近期新增两则股权冻结信息,涉及上海万达网络金融等两家公司,冻结股权数额超94亿元,期限长达三年 ,这无疑掐断了企业通过股权质押盘活资金的重要路径。 追溯危机根源,上市对赌失败与高杠杆扩张的后遗症成为关键推手。2016年万达私有化退市时签署的对赌协议埋下隐患,其承诺的上市目标因政策环境变化屡屡落空。2023年10月,珠海万达商管第四次港股上市失败,直接触发380亿元战投回购条款,成为债务危机的引爆点。叠加四轮对赌协议形成的超800亿元债务压力,企业资金链迅速绷紧。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大连万达商管合并口径有息负债达1375.61亿元,其中302.69亿元需在一年内偿还,而账面货币资金仅115.77亿元,流动性缺口显著。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万达的资金缺口高度依赖"借新还旧"维系,融资渠道一旦受阻,资产冻结便接踵而至 。 为解燃眉之急,万达开启了大规模资产抛售模式。2023至2024年间,王健林陆续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2025年以来又有7座万达广场零散成交。今年5月,大连万达商管更是将48家核心万达广场出售给太盟投资等机构,据称交易金额达500亿元。但资产变现的效率远不及债务到期速度,且多数交易以"以资抵债"为主,实际回笼的增量现金有限 。即便是引入太盟资本牵头的600亿元投资,也因采用债转股模式未带来新增资金,反而导致王健林失去了对珠海万达商管的绝对控制权。 面对危机,万达方面将此次限高事件解释为"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或因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引发",并表示双方一直在协商解决。但在70亿元执行金额与巨额到期债务的双重压力下,单纯的解释难以平息市场担忧。从行业视角看,万达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房地产行业高杠杆发展模式转型期的典型折射——当扩张逻辑遭遇流动性收紧,如何平衡债务处置与核心业务存续,成为所有深陷困局的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曾经的"商业帝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对于万达而言,70亿元的被执行金额既是压力也是警示,唯有加速资产盘活、优化债务结构、回归经营本质,才可能在这场流动性危机中找到突围之路。而其后续走向,也将为整个行业的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万达系70亿被执行压顶:商业帝国的债务困局与突围之惑 一则限制消费令的出台,
风里摇曳的岁月
2025-09-29 11:04: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