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大学的一群研究生来到辽宁大石桥进行田野考古实习,谁也没想到,这次

陈砚之 2025-10-02 11:47:27

1984年,北京大学的一群研究生来到辽宁大石桥进行田野考古实习,谁也没想到,这次简单的实习竟让一项极为重大的发现浮出水面。 吕遵谔这人,1928年出生在山东福山一个普通村子,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他从小就对老物件感兴趣。1949年高考刚恢复,他就考上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那年他21岁。北大那会儿师资强,他跟着贾兰坡他们学旧石器时代的基本功,从书本到野外,一步步打基础。毕业后没走,1953年直接留校教书,从助教干起,慢慢成了旧石器考古的骨干。吕遵谔这辈子就爱钻研古人类,教书育人从不含糊,学生说他讲课接地气,总拿实物举例,让人一看就懂。 留校后,吕遵谔没闲着,很快就参与大项目。1950年代,他跟着中科院古脊椎所去周口店北京猿遗址发掘,那地方出过猿人化石,他负责清理动物骨头,分类记录,积累了不少经验。接着是丁村遗址,在山西襄汾,他帮着剥土层,捡石器,亲手摸过那些中古石片。1960年代,他去沂源考察,山东那边的山洞里挖出早期智人化石,他测量骨头,画图记录,推动了华北旧石器研究的进度。这些活儿让他在圈里站稳脚跟,1970年代升副教授,负责考古系的旧石器课程,强调实践多过死记。 吕遵谔的教学风格实打实,他不光讲理论,还带学生上阵。1980年代初,他开始招研究生,指导他们做实验考古,比如在校园里打石器,教怎么用锤石砸燧石,观察微痕。这套方法新鲜,帮学生理解古人工具怎么来的。他还主编教材,整理周口店资料,填补了不少空白。到1984年,他已教了30多年,学生遍布各地。吕遵谔这人低调,工作起来轴,总是说考古得靠双手挖真相,不靠猜想。 1984年9月,吕遵谔带几名旧石器方向的研究生去辽宁大石桥永安乡西田村的金牛山实习。这山不高,海拔70米不到,周长1200米,本来是教学点,早年就有零星石器报道,但没人深挖。吕遵谔选这儿,是因为辽南地区旧石器资料少,想让学生练练洞穴发掘。队伍包括研究生夏竟峰他们,加上当地工人,带了铁铲刷子筛网,计划挖几周。没想到,这次实习直接挖出金牛山人化石,成了考古史上的大事件。 发掘从9月26日正式开干,他们在A点洞穴开探方,先剥表层土,用筛子过细沙。没挖几层,就出土髌骨、手骨、足骨,三块连着,显然同一人。吕遵谔一看形态,马上记录位置,用纱布包好。几天后,脊椎骨、头骨碎片陆续现身,头骨是10月2日上午9点50分挖出的,当时只有夏竟峰和两个工人现场。总共58件骨骼,包括尺骨、髋骨、腕骨、趾骨,全是女性个体。吕遵谔指挥分类,测量尺寸,确保不丢一块。 除了人骨,洞里还出近190件石制品,像刮削器、尖状器,散在灰堆附近。灰堆圆形,有烧土炭屑,证明古人用火。动物骨头碎片上万件,84种物种,从鹿到熊,应有尽有。吕遵谔指导学生标注每件位置,刮取样本,闻焦味确认高温痕迹。这些发现说明金牛山人会狩猎、加工食物,生活方式比想象中先进。发掘一周结束,他们扛着样本箱回北京,吕遵谔一路叮嘱保护好标本。 化石鉴定很快启动,根据髋骨形态,确认成年女性,脑容量大,头骨壁薄,距今20万到28万年。专家组一致认为,这是中更新世东亚罕见完整骨架,提供了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实物证据。金牛山人身高约160厘米,体重50公斤,肢体比例匀称,适应东北寒冷环境。吕遵谔组织多学科研究,地质、气候、古环境全覆盖,填补了辽河地区人类演化空白。1984年,这项发现入选全国五大考古之首,还挤进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金牛山人的意义不小,它证明东北早就有古人类聚居,用火技术早熟,石器打法多样,有锤击也有砸击。遗址堆积显示洞穴发育复杂,古气候湿暖,动物群丰富,帮我们拼出26万年前的生态图。吕遵谔说,这不光是骨头,更是人类迁徙扩散的线索,东亚谱系独立演化有据可依。学术圈轰动,中科院院士贾兰坡他们都来鉴定,推动了古人类学新阶段。简单说,这发现让中国旧石器地图更全,接地气地讲,就是给历史添了块拼图。

0 阅读:147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