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历史上的土地争议常常像一根刺,扎在民族记忆中,却也可能在现实中转化成合作的桥梁。当年沙俄通过三份条约获取大片土地,外东北的森林和新疆的草原从此易主,这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东三省的大小,至今中国人难以忘怀。可如今,俄罗斯的石油顺管道流向中国道路,天然气点燃中国炉灶,贸易结算超九成用人民币,这究竟是遗忘历史还是明智选择?悬念就此展开。 19世纪中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内部叛乱频发,外部列强入侵加剧。这些因素削弱了边疆防御能力,导致在与沙俄的边界谈判中处于劣势。1858年签署的瑷珲条约是第一步,沙俄获得黑龙江以北至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包括外东北的丰富森林资源,原属清朝管辖范围。沙俄利用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疲惫,强行推进边界南移。两年后,1860年的北京条约进一步确认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归属沙俄,新增约40万平方公里,包括沿海港口区域。这次签约发生在外国军队占领北京的背景下,清政府别无选择,只能让步。1864年的塔城议定书则涉及西北边疆,划定伊犁河流域边界,沙俄获取约44万平方公里土地,主要为新疆的草原地带。这些条约总计让清朝丧失150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三个东三省的面积,深刻改变了中俄边界格局。沙俄通过这些协议巩固了远东扩张,建立了多个军事据点和贸易站。 这些历史条约的签订源于清朝国力衰微,无法有效抵抗沙俄的军事压力和外交策略。沙俄在19世纪积极向东扩张,觊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战略位置。瑷珲条约中,沙俄代表穆拉维约夫率队抵达谈判地,迅速达成协议,将黑龙江左岸划入其版图。这导致外东北森林资源大量流失,原有居民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北京条约则趁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北,沙俄作为调解者索取额外利益,获得沿海地带,包括后来发展为海参崴的港口。这片区域的丧失影响了清朝的海上防御。塔城议定书聚焦新疆草原,沙俄通过勘界方式获取伊犁以西土地,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这些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损失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提醒后人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沙俄的举动体现了帝国主义扩张的本性,利用清朝弱势步步紧逼。 尽管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中俄关系在当代转向务实合作,尤其在能源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对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需求持续增长。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石油储备丰富,但受西方制裁影响,转向东方市场。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1.0847亿吨,占进口总量近20%。这条供应线通过中俄原油管道实现,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延伸至中国大庆,全长近1000公里。管道建设克服了地质难题,如黑龙江段的破碎岩层,在严寒环境中完成铺设。相比从中东海运原油,这种陆上管道运输更稳定,减少了海峡风险和运输成本。天然气合作同样紧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黑河至上海,长达5000多公里。2024年输送310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2025年达到380亿立方米设计容量。这不仅满足中国工业和民用需求,还减少碳排放1.64亿吨,促进环保目标。俄罗斯因欧洲市场萎缩,将天然气出口重心移向中国,实现互补共赢。 基础设施互联是中俄合作的另一重点。中国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推动道路和桥梁建设。同江铁路大桥和黑河公路桥已开通,连接两国交通网络。这些桥梁跨越黑龙江,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中欧班列中,七成以上线路经俄罗斯境内,从中国东北直达欧洲,节省数天行程,降低物流费用。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建厂,如汽车制造业的吉利和奇瑞,在当地设立生产线,提供就业机会并扩大市场份额。农业合作也稳步推进,俄罗斯大豆和牛肉出口中国,年均增长超20%,丰富了中国食品安全供应。俄罗斯远东地区原本开发滞后,通过中国资金和技术注入,基础设施得到提升。 货币结算机制的变革进一步强化中俄经济纽带。传统国际贸易多依赖美元,带来手续费和汇率风险。现今,中俄贸易中95%以上使用人民币结算,避免了美元体系的制约。2024年,这一比例已超过九成,俄罗斯通过人民币规避西方金融压力,中国则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能源贸易是主要领域,石油和天然气合同直接以人民币计价,简化了流程。俄罗斯对华出口依赖度超过30%,进口接近50%,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其最大贸易伙伴。这种互补性源于俄罗斯的资源优势和中国完整的制造业链条。两国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聚焦实际利益。历史上的土地账目虽未忘,却未阻碍当代合作。这种务实态度帮助两国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确保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
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俄国人会有这样的推算,根本
【85评论】【9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