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了, 高志凯在BBC、天空新闻等西方媒体上

山河又月明 2025-10-03 10:53:18

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了, 高志凯在BBC、天空新闻等西方媒体上与主持人正面刚的交锋,英语说的很溜,而且非常善于揭露西方媒体的痛点,让对方哑口无言,彻底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高志凯在 BBC 镜头前那句轻描淡写的追问,实则是戳中西方话语霸权命门的精准一击,这背后藏着对西方历史叙事漏洞的深刻洞察,更离不开对现实数据的熟稔。西方媒体总爱把 “言论自由” 当万能武器,却选择性遗忘自家后院那本没算清的烂账,碰上高志凯这种既懂西方规则又握有事实的对手,自然只能哑口无言。 先说说那笔 “印第安人的账” 到底有多沉重。美国 1814 年就颁布过赤裸裸的屠杀政策,明文规定上缴一个印第安人头盖皮能换 50 到 100 美元,杀 12 岁以下孩子和妇女给 50 美元,成年男子则能拿 100 美元,这哪是什么 “西进运动”,分明是有组织的猎杀。 1864 年,J.M. 齐温顿上校带着军队把 700 多名已经投降的印第安人团团围住屠杀,而到了伤膝河大屠杀后,北美印第安人口从 1492 年的 500 万到 1000 万锐减到 1900 年的不足 25 万。更讽刺的是这种伤害从未停止,美国先后开了 367 所印第安寄宿学校,分散在 29 个州,达特茅斯学院的历史学家估算,这些学校里可能有 4 万名儿童直接死亡或死于恶劣环境,实际数字恐怕更高。 直到现在,印第安人仍是美国预期寿命最短的族裔,贫困率和青年酗酒率却最高,社区里医生和患者的比例更是低得可怜,联合国特别报告员都直言这是延续至今的种族灭绝,BBC 主持人哪敢接这种烫手山芋。 高志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光翻旧账,更能拿现实案例打西方媒体的脸。他们天天喊着 “言论自由”,2025 年特朗普政府却给史密森学会下了死命令,要审查旗下 21 座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要求必须和 “美国例外论” 保持一致,移除所谓 “分裂性言论”。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白宫直接放话,执行得好不好会影响联邦拨款,8 家知名博物馆首当其冲,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里关于奴隶制、种族歧视的内容都要改,就连特朗普两次弹劾案的展览内容都偷偷删掉了。一边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一边自家博物馆说改就改,这种双标被高志凯看透了,才会用印第安人的问题轻轻一点,就让对方的道德高地瞬间崩塌。 这背后其实是高志凯几十年积累的底气。他 16 岁就拿了苏州外语单科第一,后来进外交部给邓小平当翻译,跟着见过中美关系的大风大浪,知道西方政客和媒体的套路。 再后来读耶鲁法学博士,在华尔街做法律工作,深谙西方的话语体系和规则漏洞,就像他自己说的,面对美国副总统万斯骂中国人 “乡巴佬”,他能直接回怼对方 “该回学校多读书”,因为他比万斯早 20 届毕业于耶鲁法学院,论资历是 “学叔”,论事实中国城市人口是美国总人口的三倍,专利有效量也超过美国,根本不是对方嘴里的样子。这种既能用英语流利交锋,又能拿数据戳穿谎言的能力,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练出来的。 在阿拉伯电视台和美国前外交官艾布拉姆斯辩论时,对方诬蔑中国 “好战”,高志凯直接抛出数据:冷战结束后美国打了多少仗全世界都看得见,中国却一次没参与,反而成了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和反击 BBC 时的逻辑如出一辙 —— 你跟我谈价值观,我就跟你算现实账;你跟我讲历史,我就给你摆数据。西方媒体习惯了预设陷阱,把自己包装成道德裁判,却忘了那些被掩盖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双标行为,早就在舆论场上留下了无数破绽。 高志凯的追问就像一根探针,扎进的是西方历史叙事的裂缝。他们总爱把自己塑造成 “人权卫士”,却对印第安保留地的贫困、寄宿学校的亡魂视而不见;总爱指责别人 “压制言论”,却对自家博物馆的内容审查、文化机构的政治干预避而不谈。 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只要被点破就不堪一击。而高志凯恰恰掌握了点破的技巧:不用激烈反驳,只用事实提问;不用空洞说教,只用数据说话。毕竟在 1814 年的头皮悬赏令、367 所寄宿学校的亡魂、1700 万观众参观的博物馆被审查这些事实面前,任何 “言论自由” 的陈词滥调,都显得格外苍白。

0 阅读:940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