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架军机对付中国!南海若交战,结局只有4个字,美防长突然下令 美军这“地狱愿景”计划听着唬人,实际仔细一琢磨全是破绽,所谓50万架无人机的威慑,更像是纸糊的老虎。 先从这计划的源头说,它压根不是什么全新构想,而是脱胎于去年就炒过的“复制者”计划,那个计划两年砸10亿美元也才敢说买“数以千计”的无人机,如今突然把数量翻到50万架,账都没算明白就喊口号。 按“复制者”的投入规模推算,50万架无人机光采购费就得几千亿美元,可看看美军现在的家底,连航母维护都捉襟见肘,“华盛顿”号航母因为焊接这类低级问题迟迟不能部署,两栖攻击舰更是因为故障和船坞占用,全年都没能进入南海,这钱从哪儿来简直是个谜。 再说说这50万架无人机到底是些什么货色。显然不可能是能远程作战的大型军机,大概率是“弹簧刀”“灰山鹑”这类小型机,毕竟真要是重型装备,别说50万架,500架都能把美军预算掏空。 但小型无人机的短板摆在那儿,俄乌冲突里已经暴露得明明白白,要么满天乱撞找不到目标,要么被电子干扰一下就失控坠毁。 这类无人机航程普遍只有几十公里,飞行速度还不如民用直升机,美军要想用它们攻击南海目标,就得把发射母机抵近到离岛礁几百公里内,可中国在南海的雷达监测网早就织得密密麻麻,“南海战略态势感知”的报告显示,连美军核潜艇的动向都能追踪,更别说慢悠悠的C-130这类母机,恐怕还没等无人机升空,母机就成了东风导弹的靶子。 就算母机真能侥幸投下无人机,这50万架的“蜂群”也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无人机蜂群作战有三道绕不过的坎,美军折腾了二十多年都没彻底解决。 首先是控制问题,上千架无人机协同就需要复杂的算法,50万架的数据交互量能直接把系统撑爆,俄乌冲突里几十架无人机就乱成一团,真要是几十万架,估计先自己撞成一团了。 其次是通信链路,这东西抗干扰能力极差,中国电科的“天穹”反无人机系统专门盯着这个软肋,电子干扰一开机,无人机就成了没头的苍蝇。 最后是能源和载荷,小型无人机电池撑不了半小时,带的炸药还没手榴弹威力大,就算突破防线,炸在055驱逐舰的装甲上也跟挠痒痒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美军似乎忘了中国早就备好了解决方案,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反无人机装备简直是为这类蜂群量身定做的。 飓风3000高功率微波武器往那一站,不用精确瞄准,对着无人机来袭方向一照射,一片区域的无人机电子元件全得烧毁,一次就能解决上百架。 还有LW-60激光武器,6公里内指哪打哪,每秒成本才几块钱,对付小型无人机比打靶还轻松。这些装备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已经实现了体系化出口,实战性能早经过了验证。 更绝的是那种静默侦察系统,不发射电磁波就能定位无人机,美军想靠反辐射无人机反击都找不到目标,这套“盾”的强度,比美军那套漏风的“矛”实在多了。 再看南海的实际态势,美军连常态化存在都快维持不住了。2024年美军航母8次进入南海,5次停留时间不超过5天,说白了就是路过打卡,根本不敢长时间部署。 两栖戒备群更是因为船只故障,全年没敢踏进南海一步。没办法只能拉着盟友搞联合演习,110次演习里105次是多边的,可盟友也靠不住,日本虽然参演68场,但大多是象征性动作,真打起来未必敢跟着蹚浑水。 反观中国,岛礁上的防御设施早已成型,海空力量常态化巡逻,反介入体系能把战场控制在第一岛链内,美军的无人机要想过来,得先闯过层层火力网,等飞到目标跟前,恐怕剩下的连零头都不到。 退一万步说,就算美军真能凑齐50万架无人机,后勤也是个大麻烦。南海高温高湿高盐,无人机露天存放几天就会锈蚀,维护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而且这些无人机用完就得补充,可美军的生产线根本跟不上,“复制者”计划搞了一年多,交付的无人机还没到千架级别,50万架的目标,怕是要等到下个世纪才能实现。 这种连基本后勤和技术都没理顺的计划,与其说是军事威慑,不如说是给军火商送订单的借口,毕竟军费蛋糕就那么大,不喊个唬人的口号,怎么好意思伸手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