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代进入倒计时,中国必须警惕俄罗斯政策突变!若接班人倒向美国,中俄合作恐生变,能源与外交利益都将受冲击! 毕竟这些年中俄关系能从普通伙伴走到全面战略协作,普京的强势风格起了关键作用,他攥着俄罗斯的战略方向不跑偏,中国才能放心跟俄在能源、外交这些硬领域深度绑定。 先看最实在的能源领域,现在中国的能源饭碗里,俄罗斯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2024年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足足有1.0847亿吨,占了全国原油进口量的19.6%,相当于每五桶进口原油里就有近一桶来自俄罗斯。 天然气更不用说,管道输气量310亿立方米,再加上860万吨液化天然气,俄罗斯已经稳稳坐上中国最大天然气供应国的位置。这些能源可不是靠嘴说就能来的,背后是中俄原油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这些实打实的大工程在撑着,就拿西伯利亚力量1号来说,从2019年通气到2024年11月,已经输了780亿立方米天然气,等2025年满负荷运转,一年能供380亿立方米,够1.3亿户家庭烧火做饭。 更别说还在规划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和远东线路,未来加起来一年能送近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几乎是把中国东部沿海的清洁能源保障绑在了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端上。 要是接班人真的倒向美国,这些合作能不能保住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美国最擅长用制裁当筹码,当年对伊朗石油的封锁就是例子,要是俄罗斯跟美国走近,美国大概率会逼着俄减少对华能源供应,或者抬高价格、附加政治条件。 到时候中国要么就得花更多钱从其他地方补缺口,要么就得忍受能源供应波动,毕竟想把19.6%的原油进口和第一大天然气来源给替换掉,可不是找个卖家那么简单,得重新建管道、签长期协议,没个三五年根本搞不定,这期间的能源安全风险想想都头大。 再看历史上的教训,俄罗斯可不是没走过亲美的路子,叶利钦时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1991年苏联刚解体,叶利钦立马跟美国建交,1992年访美时姿态放得极低,还跟美国搞了个“战俘/失踪人员问题联合委员会”,1994年又签了销毁乌克兰核武器的协定,甚至在1996年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当时美俄还宣称是“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结果呢?美国转头就推动北约东扩,1996年克林顿直接宣布三年后吸收东欧三国入约,把军事力量一步步推到俄罗斯家门口,叶利钦后来气得说要建新的军事集团,可根本没人当回事。那段时间俄罗斯眼里只有美国,哪有心思跟中国搞深度合作,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亏,俄罗斯不是没吃过,但架不住总有人想再试试。 现在俄罗斯内部已经有亲美接触的苗头了,2025年4月,普京的亲密盟友、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德米特里耶夫就访美了,这可是俄乌冲突以来俄高官第一次去美国。这人不简单,斯坦福和哈佛商学院毕业,跟特朗普圈子有旧交情,妻子还是普京小女儿的密友,说白了就是个能跟美国说上话的“自己人”。 他去美国可不是走亲戚,而是带着稀土、北极能源开发的合作项目,想跟特朗普政府谈生意,还盼着美国能放松制裁。这已经不是偷偷摸摸的接触了,而是明着用经济利益换政治缓和,要是未来的接班人也吃这一套,那中俄之间的默契就容易出裂痕。 外交上的影响更不用多说,这些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少次靠俄罗斯站台,从叙利亚问题到伊朗核协议,中俄投票步调一致的情况数不胜数。普京在的时候,俄罗斯敢跟美国硬碰硬,反对北约东扩、抵制单边制裁,这种战略自主性刚好跟中国的多边主义主张呼应,形成了制衡美国霸权的重要力量。 可要是接班人倒向美国,俄罗斯可能就从“制衡者”变成“旁观者”,甚至在台湾、南海这些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保持沉默,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就得少个关键帮手。 更别说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多边框架,俄罗斯要是跟美国走近,这些平台的凝聚力会直接打折扣,中国想借这些平台推进全球化的难度也会陡增。 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本来就有“强人之后易转向”的特点,叶利钦之后普京改走强硬路线,要是普京之后来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接班人,完全有可能。毕竟美国手里的筹码不少,除了放松制裁,还能在经济援助、技术合作上开空头支票,这些对俄罗斯的吸引力不小。 而中俄合作更多是长期战略互信,短期利益刺激没那么直接,要是接班人急功近利,很容易被美国的“糖衣炮弹”打动。 到时候中国这边刚建好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那边俄罗斯就跟美国签了能源合作协议,或者中国还在依赖俄的原油进口,俄罗斯却在联合国跟着美国投反对票,这些场景虽然现在看着离谱,但历史上不是没发生过类似的反转。 说到底,不是中国想杞人忧天,而是中俄合作的基础里,普京的个人影响力占了不小比重。能源上的深度绑定、外交上的战略协同,都是建立在普京坚持的“向东看”政策上。一旦这根主心骨没了,新上来的人要是揣着亲美的心思,之前十几年攒下的合作成果随时可能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