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信源:百度百科——袁钧瑛) 1958 年出生的袁钧瑛,打小就泡在书堆里。爷爷是化学家,爸妈都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教书,饭桌上聊的全是学术问题。 她从小对生物着迷,常跟着妈妈去实验室,看显微镜下的细胞世界,心里早就埋下了科研的种子。 1977 年高考恢复,20 岁的袁钧瑛没让人失望,一举拿下上海理科状元,顺利考入复旦大学,一头扎进生物化学专业。 毕业后,她又考上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还抓住了中美联合培养计划的机会,从两万名考生里考了第二,成了公派留美学子。 1982 年,袁钧瑛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走进哈佛大学。看到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随手可查的尖端资料,她被深深震撼了。 那会儿中国的生物研究刚起步,很多领域还是空白,她暗下决心:“必须把最先进的知识学透。” 在哈佛,她师从诺奖得主罗伯特・霍津克,一头扎进细胞死亡研究领域。 1993 年,袁钧瑛的名字第一次响彻国际学术界。她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发现线虫中的 “ced-3” 基因是细胞凋亡的关键,还找到了人类体内类似的 “半胱天冬酶”(caspases)。 这一发现打破了学界对细胞死亡的认知,为癌症、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打开了新大门。 可就在事业起飞时,争议来了。公派期限到了,袁钧瑛却选择留在哈佛任教,后来还拿了美国绿卡,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 消息传回国内,骂声一片:“拿着国家的钱留学,却给美国干活!”“忘本的白眼狼!” 面对质疑,她没过多解释,只是更拼命地做研究。 这一留,就是 40 年。在哈佛,她一路从讲师做到终身教授,还拿下了 “Elizabeth D. Hay 冠名荣誉教授” 头衔,这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极高荣誉。 她的研究更上一层楼:发现 “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推翻了 “坏死是被动过程” 的传统观念;找到调控细胞死亡的关键分子 RIPK1,现在针对这个分子的抑制剂已经进入全球临床试验,能治老年痴呆、关节炎等多种病。 期间,诺贝尔委员会两次邀请她去做专题报告,全球同行都称她为 “细胞死亡研究之父”。她发表了 148 篇高质量论文,被引用超过 11 万次,成了该领域的权威。 可没人知道,她每年都会回国,悄悄给国内高校捐资料、开讲座,还帮年轻学者联系国外深造机会。 2020 年,62 岁的袁钧瑛突然宣布:辞去哈佛终身教授职务,回国! 她带着全部积蓄,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建起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自己当主任,还招了一批年轻研究员。有人算过,她放弃的哈佛年薪就有几十万美元,回来后从头开始搭建实验室,光初期投入就花光了积蓄。 为啥这时候回来?袁钧瑛说得实在:“以前国内科研条件不够,回来也难出成果;现在不一样了,国家重视基础研究,实验室设备不比美国差,是时候回来做点事了。” 她还说,自己从来没忘本,“当年留在美国是为了学技术,现在回来,是为了把技术带回来”。 这里得科普下她的研究有多重要:细胞死亡研究是攻克绝症的关键。我们身体里的细胞每天都在 “生死轮回”,凋亡或坏死失控,就会引发癌症(细胞不死)、老年痴呆(细胞死太多)等大病。 袁钧瑛的研究找到调控细胞死亡的 “开关”,相当于给医生递了把 “精准手术刀”,能针对性治病,这对我国 1.5 亿老年痴呆、关节炎患者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回国这几年,袁钧瑛没闲着。她带团队发现了能抑制细胞死亡的小分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案;还在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开讲座,把 40 年的研究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有学生说:“袁老师讲课特别实在,连最核心的实验技巧都愿意教。” 她用 40 年证明:真正的科研人,从来都不被地域束缚,他们的心里,永远装着 “让科学造福更多人” 的初心。 其实,像袁钧瑛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不是 “忘本”,是在等一个能真正发挥价值的机会;他们不是 “利己”,是想把最好的成果带回祖国。 这种 “先蓄势再发力” 的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啊! 最后想问问大家,看完袁钧瑛的故事,你有没有被她的坚守打动?对于科研人才 “出国深造与归国奉献”,你是不是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评论区聊聊,一起为这位可敬的科学家点赞,也为所有默默为祖国科研付出的人,道一声 “谢谢”!
[微风]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
韫晓生
2025-10-03 17:49: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