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明朝刚立国,朱元璋那人疑心重,身边谋士一个个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刘伯温就是典型,开国时帮着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可到头来也落得疑忌的下场,死前还特意叮嘱家里人,别沾帝王家的边儿,离远点过日子。 刘璟作为老二,从小听着这些话长大,本该老老实实在家乡青田种地念书,可他性子倔,二十出头就忍不住往朝廷凑。洪武二十六年,温州那边农民闹事,官军压了好几个月没辙,刘璟自个儿上书要去平叛。 他带兵去后,没硬来,先派人钻进叛军里头散布消息,搅和首领们内斗,然后集中力气打关键点,三个月就把事儿摆平了。朱元璋一看这小子有他爹那味儿,赏了块“除奸敌佞”的铁券,等于给了他一张尚方宝剑,以后见不平事儿就能直接弹劾。 进京后,刘璟当上閤门使,手里攥着这玩意儿,逮谁贪谁就抽谁,朝堂上风气都让他搅得有点变样。可惜,好景不长,他大哥刘琏卷进党争,被胡惟庸案牵连砍了头,刘璟本该接爵位诚意伯,他却推给侄子,说家业得传下去,不能断了香火。 靖难之变这出大戏,是朱棣一生最血腥的一笔。建文帝一上台,就开始削藩,朱棣在北平坐不住,借口清君侧起兵南下。那时候刘璟还在朝里当差,他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跑到建文帝跟前,献上十六条保国策。 其中一条挺狠的,建议干脆迁都西安,躲开朱棣的兵锋,稳住关中地盘,再在长江一线拖时间,耗光对方的粮草。建文帝听了,觉得太怂,没采纳,转头听李景隆那帮纸上谈兵的家伙,硬要派六十万大军出去决战。 结果白沟河一仗,建文军败得一塌糊涂,兵马丢盔弃甲,四散逃命。刘璟眼瞅着大局已定,心灰意冷,交了辞呈,卷铺盖回青田老家。从那以后,他筑了个小屋,种田读书,门一关,谢绝一切官场来往。 朱棣打进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顺势登基,改元永乐,开始大刀阔斧清洗旧臣。方孝孺那帮忠臣被株连十族,铁铉直接被扔油锅炸了,血流成河。可朱棣知道,光靠杀戮稳不住人心,得拉拢士林。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家,这老底子太硬,得收服了才能堵住悠悠众口。刘璟在家闲着,朱棣先下诏召他进京,许高官厚禄。刘璟回话说病了,去不了。朱棣不死心,又召两次,每次都加码许诺,可刘璟还是推脱。第三回,朱棣火了,直接下令抓人来见。 刘璟被锦衣卫押到京城,那天金銮殿上,朱棣本想摆出大度样,拉拢他入伙,说刘家父子有功,你来帮朕,荣华富贵随便享。刘璟站那儿,眼睛都不抬一下,直呼“殿下”,这称呼一出,满殿文武腿都软了。 刘璟还不依不饶,冷笑补刀,说你这位置坐着,百世以后也洗不掉个“篡”字。这话直戳朱棣痛处,他起兵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京后直接把侄子皇位抢了,名分上说不过去。刘璟接着讲,太祖朱元璋定下嫡长子传孙的规矩,建文帝是正统,你这么干,算什么事儿。 殿上锦衣卫拔刀待命,朱棣瞪了他半天,才摆手押下去关起来。刘璟进诏狱后,没低头,照样挺着。没几天,他就用衣带上吊自尽了,年五十二。朱棣听说后,沉默半天,下令厚葬,没株连家人。
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
团扇轻摇时光
2025-10-03 22:02: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