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同意释放全部以色列人质哈马斯近期同意释放人质的决策,是多重压力交织下的现实选择,而非突然妥协。
特朗普政府 10 月 3 日发出的 “最后通牒” 构成直接推力,其明确要求哈马斯在 10 月 5 日前接受 “20 点中东和平方案”,否则将面临 “前所未有的地狱般打击”。这种高压威慑迅速打破了哈马斯内部的观望平衡,仅几小时后便促成其表态,显示出军事威胁对极端组织决策的直接影响。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场局势的恶化,以色列近期不仅加大对加沙城的攻势,还拦截 40 多艘援助船只并扣押 400 多名外籍援助人员,彻底切断了哈马斯的外部补给线,使其意识到继续抵抗已难以为继。
同时,国际支持的流失让哈马斯陷入孤立,伊朗作为传统支持者保持沉默,卡塔尔、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反而联合支持特朗普方案,中俄欧也表态认可,这种外交环境的转变让其失去了持续对抗的政治基础。此外,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已达临界点,缺粮缺水的民生困境不仅削弱了民众对哈马斯的支持,也迫使该组织必须通过释放人质换取人道主义援助通道的开放,以缓解内部压力。
即便释放人质,哈马斯也不会轻易放弃抵抗,而是会采取更具灵活性的策略应对以色列可能的进攻。
首先,其已明确表态 “在以色列结束占领前不会解除武装”,这意味着将保留核心军事力量,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转入地下抵抗。加沙地带长期修建的隧道网络仍是重要依托,可用于储存武器、机动转移和发动突袭,此前以色列虽多次打击隧道系统,但难以完全清除。
其次,哈马斯将利用 “权力移交” 作为缓冲,同意将加沙管理权交给巴勒斯坦技术官僚组织,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治理问题的关切,又能将舆论焦点转向巴内部事务,分散以色列的军事打击目标。
同时,人质释放过程中的 “现场条件协商” 可能成为拖延战术,通过细节谈判争取时间重整防御部署。此外,哈马斯会继续强调 “巴勒斯坦全民框架内讨论未来问题”,试图将军事对抗转化为政治博弈,借助国际社会对停火的呼吁牵制以色列行动。不过,这种策略也面临风险,若以色列在停火后不履行撤军承诺,哈马斯可能陷入 “无牌可打” 的境地,而其保留武装的立场也可能引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不满,加剧内部矛盾。
总体来看,哈马斯的选择本质上是 “以空间换时间”,用释放人质的让步换取生存空间,但后续能否抵挡以色列进攻,仍取决于国际监督力度和巴以双方的谈判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