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外媒:美国提出以200亿美元援助阿根廷,条件是阿根廷取消其与中国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2025年9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向阿根廷提供200亿美元援助,但这一慷慨承诺背后隐藏着明确的政治条件——要求阿根廷取消与中国价值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这一消息最早由阿根廷《号角报》披露,随后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纽约会晤阿方代表团时,直白地将这笔援助称为“通向选举的桥梁”,暗示其与阿根廷国内政治的紧密关联。 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始于2009年,是两国金融合作的重要支柱。经过多次续签,目前协议总额约180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已激活并延期至2026年中期。 这一机制对阿根廷经济至关重要:2023年,阿根廷动用人民币额度在比索贬值118%的危机中稳定国际收支;2025年4月的续签更帮助其避免了债务违约风险。协议不仅支撑了阿根廷70%的外汇储备,还直接用于大豆进口支付和IMF债务偿还,成为该国抵御金融风暴的“生命线”。 美国的施压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4月,美国国务院拉美问题特使卡罗内就威胁称,若阿根廷不终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将阻止其IMF贷款申请。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访问布宜诺斯艾利斯时也强调“美国不考虑直接提供信贷额度”,暗示阿方应逐步退出中阿协议。然而,阿根廷央行顶住压力,于2025年6月宣布续签50亿美元互换额度,此举被《南华早报》解读为“打脸美国”。 阿根廷的经济困境为这场博弈提供了背景。米莱政府推行的“休克疗法”导致比索年内贬值30.1%,外汇储备不足200亿美元,通胀率一度高达三位数。尽管通过紧缩政策将通胀降至2.4%,但失业率飙升和社会福利削减引发强烈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阿根廷的关键经济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174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而阿根廷70%-75%的牛肉出口依赖中国市场。 美国的援助方案包含多重工具,包括200亿美元货币互换额度、购买阿根廷美元债券,以及动用外汇稳定基金。贝森特强调援助需与“美国价值观一致”,而特朗普政府更将此视为拉拢米莱、抗衡中俄在拉美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然而,这一计划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农业团体担忧阿根廷取消大豆出口税后,将凭借价格优势抢占美国对华出口份额,损害农民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也卷入其中。IMF于2025年4月批准200亿美元贷款,但要求阿根廷放宽外汇管制和削减财政支出;世界银行则加速拨付40亿美元支持其改革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米莱在地方选举中惨败,IMF仍公开支持其经济计划,称将“协助实施相关计划以巩固经济稳定”。 这场博弈折射出拉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美国试图通过援助重塑“后院”影响力,而中国则通过务实合作深化与阿根廷的经济纽带。 阿根廷总统米莱从竞选时的“反华”立场到执政后对华示好的转变,凸显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正如阿根廷官员所言:“市场是自由的,谁出价合适,我们就和谁合作。” 未来,阿根廷能否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不仅关乎其经济复苏,更可能影响整个拉美的政治生态。
前白宫首席策略师史蒂夫·班农今天(北京时间10月4日)写道:“在所有其与中国的交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