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做燕王后,娶了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两人感情很深。他的七个子女,全是徐氏所生。徐氏病死后,朱棣想立她妹妹为后,被拒后再未册立皇后。 永乐五年深秋,明成祖朱棣站在空荡荡的坤宁宫前。手指摸着门框上的鎏金花纹,眼里的悲伤三年未散。 宫女们轻手轻脚走过,没人敢提 “徐氏”—— 就是这个名字,让帝王断了立后念头。 没人知道,三年前朱棣曾想娶徐氏妹妹徐妙锦为后,遭拒后徐妙锦削发为尼。此后十七年,后位一直空置,成了永乐朝最安静的心事。 这段缘分早埋在洪武年间。元至正二十二年徐达长女出生,时任吴王的朱元璋上门道贺:“此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 洪武六年,十二岁的徐氏奉诏入宫,一边侍奉马皇后,一边陪十四岁的朱棣。 三年相处,政治联姻提前生出感情。马皇后曾说:“燕王妃所行足以仪范宫闱,此吾孝妇也!” 这份认可,成了徐氏在燕王府的底气。 洪武九年,十六岁的朱棣娶十五岁的徐氏。婚礼是明初顶配 —— 既是朱元璋拉拢功臣的手段,也是两人定终身的仪式。 徐氏不娇弱,徐达请名儒教她读书,她精通经史被称 “女诸生”,还懂兵法能聊军政。 新婚夜朱棣打趣:“寻常女子多习针黹,卿却偏爱史书?” 徐氏回:“殿下志在四方,臣妾当以学识相佐,而非仅侍饮食起居。” 这话正合朱棣心意。 婚后次年,徐氏随朱棣就藩北平。燕王府事务繁杂,她却打理得井井有条。 《明太宗实录》“内助藩国二十余年…… 家政辑宁” 的记载,是对她最好的评价。 朱元璋晚年疑心重,徐氏常提醒朱棣 “以谦逊自守,莫露锋芒”,还每月写信给朱元璋夫妇问安,帮朱棣赢得 “恭谨孝悌” 的评价。 马皇后去世后,徐氏赴南京守孝三年,粗茶淡饭素衣素食,朱元璋愈发赞许。这份 “孝名” 成了朱棣后来的避祸保护伞。 在北平二十三年,徐氏为朱棣生了三子四女,全是嫡出。这在明朝皇室少见 —— 朱元璋、太子朱标都有庶出子女,唯有朱棣在徐氏在世时几乎不碰其他妃嫔。 朱高炽出生时,朱棣说:“有卿在侧,家宅安宁,朕方能专心国事。” 这份依赖早超联姻初衷。 建文元年朱允炆削藩,湘王自焚、周王被废,朱棣在北平岌岌可危。 起兵前夜,徐氏说:“夫君举义,妾虽女子,亦当守好后方。” 朱棣回应:“北平有你,朕无忧矣。” 不久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北平,朱棣正偷袭大宁,城中只剩老弱残兵和世子朱高炽。 徐氏召集将士家属登城喊话:“燕王在外征战,北平是咱们的家,城破家何在?愿共守此城!” 妇女们纷纷助力,徐氏也登城督战、挽弓御敌。这场 “妇人守城”,为朱棣回援争取了时间,成了靖难之役的转折点。 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同年十一月册封徐氏为后。 他打破朱元璋规矩,将皇后凤印金龟纽改为盘龙纽,还在承天门宣读册封诏书,开创明清皇后单独昭告天下的先例。 册文 “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字字真心。 成皇后后徐氏未恃宠而骄。见民生凋敝,她劝朱棣 “休养生息”;见朱棣要严惩建文旧臣,她进言 “贤才乃太祖所选,岂因旧主而弃之”。 召见六卿夫人时,她告诫 “女子相夫当劝其念苍生”。 朱棣想追封小舅子徐增寿为公爵,徐氏反对 “徐家已有魏国公,再封恐遭非议”,即便朱棣最终追封,她也未谢恩。 永乐五年徐氏病重,朱棣放下朝政照料,召天下名医会诊,还步行去太庙祈福。 弥留之际徐氏说:“愿陛下体恤百姓、广求贤才、善待宗室、莫纵外戚。” 又叮嘱朱高炽 “抚恤北平守城将士之妻”,随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朱棣恸哭七日不上朝,追谥 “仁孝皇后”,还定她葬入自己未来的长陵 —— 这是明朝首位生前定陵的皇后。 徐氏死后,大臣多次请立皇后,朱棣都不应。三年后松口,却只属意徐妙锦。 徐妙锦直言 “荣华非我愿,愿伴古佛青灯”,甚至剪发明志 “陛下强逼,唯有一死”,最终遁入空门。 这次拒绝让朱棣彻底断了立后念头。此后十七年,后宫虽有妃嫔,却无人能替徐氏。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与徐氏合葬长陵,这对携手三十五年的夫妻,终在地下重逢。 帝王的爱情或许掺权谋,但若非真心,怎会有七子皆嫡的专宠、守城时的生死相托、后位空置十七年的执念? 徐氏用智慧与深情,成了朱棣一生的牵挂,这份情谊,是冰冷史书里最温暖的一笔。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1评论】【8点赞】
瑾槿
不娶徐达长女,造反真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