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印度得罪中国,要中国归还港口99年使用权,没想到看到违约金后又妥协了。 2019年,刚当选斯里兰卡总统的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干了一件震惊外交圈的事。公开宣称前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汉班托塔港协议是“错误决定”,还硬着头皮向中国递交了终止协议的照会。 他以为抱住印度的大腿就能改写协议,却没料到,一纸合同就让这场“亲印”试探彻底破产,更埋下了自己三年后黯然辞职的伏笔。 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敢这么做,底气全来自印度的“示好”。 这位有着军人背景的总统刚上任,印度总理莫迪就第一时间打电话祝贺,还主动抛出合作橄榄枝。 要知道,汉班托塔港离印度南部就几百公里,正好卡在印度洋航运的关键位置,印度早就把这里视作自家“后院”,一直对中斯合作耿耿于怀。 看到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有“亲印”倾向,印度立马送上承诺,又是说要给援助,又是提合作项目,让他觉得有了和中国谈判的资本。 可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忘了,国际合作拼的不是口头承诺,是真金白银的契约。 当中方拿出协议逐条拆解,告诉他单方面终止合同要赔多少钱时,斯里兰卡财政部直接傻了眼。 那笔违约金可不是小数目,算上投资本金、这些年的运营损失还有未来的收益,总共要超过100亿美元。 要知道,当时斯里兰卡的外汇储备已经快见底了,连买燃油和粮食的钱都快拿不出来,哪有能力承担这笔巨款。 更让他失望的是,印度之前说得天花乱坠,真到要掏钱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帮着承担违约金的事。 这场闹剧没撑过一个月就收场了。 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不得不公开改口,说港口协议是纯粹的“商业合作”,赶紧撤回了照会。 他心里清楚,再闹下去,本国经济只会雪上加霜。而真正让他服软的,除了天价违约金,还有中方运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接手港口后才一年,吞吐量就翻了四倍,收入突破30亿人民币,之前连年亏损的“烫手山芋”,居然真的开始赚钱了。 现在回头看,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的这次决策失误,本质上是把小国外交当成了“押宝游戏”,却没算明白民生这本账。 汉班托塔港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斯里兰卡自己找上门的合作。 2005年马欣达政府想建港口,先找了印度和日本,人家都觉得没前景不愿接手,最后才找到中国。 中国给的15亿美元贷款,利率就是正常的商业水平,既不是高利贷,也没附加什么政治条件。 后来港口亏损,问题出在斯里兰卡自己没配套建工业区和物流中心,纯粹是政绩导向下的规划失误。 更关键的是,中方接手后,给当地带来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到2024年底,港口直接雇了1000多人,几乎全是本地人,其中一大半来自周边的贫困地区,间接带动的就业更是超过5000个。 2022年斯里兰卡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超市里连奶粉都断货,加油站天天排长队,中方运营团队还拿出钱来,给员工发纾困食品袋,提供平价汽油让他们上下班通勤。 这些事当地民众都记在心里,有网友就说,“比起空泛的外交口号,能保住工作、拿到实惠才是真的”。 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大概没料到,他当年为了“亲印”冒的险,会在三年后反噬自身。 2022年7月,斯里兰卡经济彻底崩盘,总理公开说国家“已经破产”,外汇储备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外债却高达510亿美元。 民众忍无可忍,冲进总统府抗议,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只能连夜跑路,最后在新加坡宣布辞职。 这场危机看似和港口协议没直接关系,实则暴露了他一贯的决策短视。 当年想靠印度摆脱困境,结果印度的援助全是些“小恩小惠”,要么是捐赠几台二手火车头,要么是给轮渡服务补点小钱,根本解决不了核心的债务问题。 反观中国,在斯里兰卡最难的时候,反而拿出了实在的解决方案。 2023年9月,中国进出口银行率先和斯里兰卡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帮他们争取到了喘息空间,也为其他债权人做了榜样。 更别提37亿美元的炼油厂项目,这可是斯里兰卡独立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建成后不仅能让他们不用再依赖燃油进口,还能带动港口发展成区域能源枢纽。 这些合作不是靠外交施压换来的,而是靠契约精神和务实运营积累的信任。 有人说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其实他的遭遇恰恰戳破了一个真相。 小国外交从来不是“选边站”那么简单,靠依附大国换取支持,终究是靠不住的。 汉班托塔港现在的热闹就是最好的证明,往来的货轮络绎不绝,园区里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当地员工拿着稳定的工资,这些都比任何外交口号都有说服力。 当年那纸让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望而却步的合同,如今成了斯里兰卡经济复苏的“压舱石”。 这背后,既有商业合作的刚性,更有互利共赢的温度。
印度要能做到这些就不是印度了[吃瓜]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