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何不飞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射程了,结果发现F22根本打不到,射程都是吹的。 那气球到底能飞多高?这玩意儿不是普通的气球,是专门在平流层活动的高空气球,属于科研用的气象观测设备。平流层那地方离地面十到五十公里,这气球正常飞行高度能到四万多米,个别甚至能超四万五,比民航客机的巡航高度高出三四倍还多。 刚开始飘进美国领空的时候,这气球就在四万多米的高空悬着,美军当时派F22去瞅了瞅,直接就犯了难。 F22吹得挺厉害,说是什么五代机标杆,但真到了高空就露怯了。它虽说最大升限能凑到两万米左右,但实用升限其实更低,按照航空领域的标准,实用升限是爬升率降到0.5米/秒时的高度,到了这高度想再往上爬,速度慢得跟蜗牛似的。 当时气球在四万多米,F22拼了命也爬不到那高度,更别说开火了。 有人可能会说,飞机够不着,导弹不能往上窜吗?这就太想当然了,导弹的射程也不是宣传的那样实打实。美军当时用的是AIM-9X格斗导弹,纸面有效射程号称十六公里,但那是理想条件下的数值。 到了高空,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十分之一,导弹的气动舵面根本没法有效工作,射程和射高都得大打折扣,实际能往上飞的距离比机炮强不了多少。更别提这还是从下往上射的“上射”模式,导弹得克服重力往上冲,有效射程直接砍半都不止。 美军一开始也确实没办法,北美防空司令部最早派了两架F22去侦察,围着气球转了好几圈,最后只能得出“没有实际威胁”的结论,放弃了击落计划。 倒不是他们不想动手,是真没本事,当时气球在四万多米的高度,别说F22,就算调萨德这类防空系统过来,代价也大得吓人,划不来。那时候美军只能硬着头皮说气球“无害”,其实就是打不着的无奈之举。 那后来为啥又被击落了?这就得说说气球自身的特性了,这种高空气球大多是零压式的,气囊下面有排气管连着大气,飞到一定高度后,气体膨胀就会自动排气,昼夜温差变化还会让浮力跟着变。 白天太阳一晒,气体膨胀得厉害,得排掉一部分才能维持高度;到了晚上温度降下来,气体收缩,浮力不够,高度就会往下掉,只能抛掉压舱物减重。这一来一回,气球里的浮升气体越用越少,时间长了高度自然稳不住。 这气球飘了好几天,一路从西边往东边飘,浮升气体消耗得差不多了,高度慢慢降了下来。等飘到美国东海岸的时候,高度已经落到两万米以下,刚好进入了F22勉强能触及的范围。 即便如此,F22还是得用偏方才能攻击,它用了种叫“盘旋急跃升”的老战法,先绕圈攒点动能,再猛地拉升机头突破实用升限,借着这股冲劲才勉强凑到了发射高度。 就算凑到了高度,打起来还是费劲,这气球的球膜是聚乙烯做的,薄得跟蝉翼似的,也就20微米厚,基本不反射雷达波,雷达截面积小得可怜。 美军常用的AIM-120中程导弹是雷达制导的,根本锁不住这么个“半透明”的目标,最后只能用AIM-9X的热成像导引头,靠气球下方设备的微弱温度差来定位。饶是如此,F22还是连射了三枚导弹才把气球打下来,可见这攻击有多勉强。 所以说不是气球不往高处飞,而是它一开始就飞到了F22和导弹的理论射程之外,美军宣传的那些性能参数压根经不住实战考验。要是这气球能一直维持在四万多米的高度,F22再厉害也只能干瞪眼。 后来被击落,说白了是气球自身的飞行特性导致高度下降,给了美军可乘之机,跟“没想着飞高”压根没关系。 美军后来大肆吹嘘这次击落行动,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场闹剧,一开始打不着的时候说“无害”,等气球高度降下来能打着了,立马换了副嘴脸,用几十万美元的导弹去打个廉价的气象气球,典型的“高射炮打蚊子”。 更讽刺的是,就算动用了最先进的F22,还得靠非常规战法、连射三枚导弹才成功,这哪儿是彰显实力,分明是暴露了装备的短板,印证了一开始“射程都是吹的”这话没说错。
这就对上号了,“投海”的F-35,生前被歼16锁定、骑脸。看完央视最新动态,让人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