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各大港口如临大敌,严查必和必拓铁矿石,一律不予接收!看来,中方是铁了心要给澳大利亚立个规矩。近期,国内各大买家被要求停止购买必和必拓任何以美元计价的海运货物,甚至连已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也在此次限制范围内。 谁能想到,满载着数万吨澳洲铁矿石的巨轮,眼看就要靠岸了,却在中国港口外被“一票否决”。 卸不了货,进不了港,只能在锚地打转。 铁矿石不让进?这可不是港口临时“抽风”,而是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下达的“封锁令”。 这一次,连在海上漂着的货都不放过,管你是不是美元计价,统统不予接收。 别以为这是普通的商业纠纷,明眼人都看得出,中方这是下定决心,要在铁矿石这块上立规矩了。 这场“港口危机”,背后其实是一场绕不开的博弈。 一边是澳洲矿商想趁市场紧张狠抬价格,另一边是中国不想再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导火索,就是必和必拓提出的那份涨价“菜单”。 这事得从必和必拓那张报价单说起。 按说现在全球钢铁需求降温,现货铁矿石价格都跌破了80美元一吨,结果BHP反而要涨价15%。 这就跟市场唱反调,明摆着“你离不开我,我就敢狮子大开口”。 9月初,国内一些大买家就开始陆续暂停购买必和必拓的金布巴粉,一开始还只是“挑着买”。 结果到了9月底,一纸通知彻底封杀:所有BHP美元计价的铁矿石,不管在港口还是在海上,统统不准接收。 这下,BHP是真的被“请出了朋友圈”。 中澳之间的贸易裂痕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去这些年,在铁矿石定价这件事上,澳方矿企没少“卡脖子”。 有业内专家就指出,BHP等澳洲巨头常年依赖“指数定价+短期合同”的模式,价格波动大、话语权太集中,搞得中国钢厂压力山大。 这一次,中方突然出手,不仅是对报价不满,更是要从根上重塑规则,这不是简单的“买不买”的问题,而是“谁说了算”的问题。 如果说拒收BHP的铁矿石是第一步,那拒收“美元计价”就是第二步。 本次风波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中方明确要求停止购买所有以美元结算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这背后,是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正加速“抢位”。 早在2019年,中国就和南非、乌克兰试水人民币结算,2020年,BHP自己也尝试过收人民币,2022年,日照港完成了首船人民币现货交易。 可以说,这次中方的做法,是在打破旧秩序,为人民币铺路。 放眼全球,去美元化的大潮早已起势,巴西已经和中国开始用雷亚尔和人民币结算贸易;阿根廷也开始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都在推本币结算。 这些变化都在释放一个信号:美元不再是唯一选项。 面对中国这记“铁腕操作”,澳大利亚坐不住了。 总理阿尔巴尼斯10月1日罕见发声,表示“高度关注”,希望问题不要进一步扩大,毕竟,铁矿石可是澳洲的“摇钱树”——每年出口额上千亿澳元,占全国出口的三分之一。 中国可是它最大的买家,失去这个市场,不仅股价已经开始下滑,连矿区的生产节奏都得调整,尤其是如果封锁持续,工人失业、矿山停产都是分分钟的事。 反观中国这边,为什么敢“硬刚”?底气来自两个字:替代。 一方面,供应渠道早已多元化,巴西的淡水河谷正在加大对华出口,几内亚的西芒杜项目也在加紧推进,2026年投产后将大幅分担澳矿压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来自巴西的铁矿石对华出口同比增长了近20%。 另一方面,国内钢厂早就开始“转向”,宝钢、鞍钢等大型企业已调整供应结构,港口也提前备好了货。 加上当前铁矿石市场本就偏向买方,中国的议价能力前所未有地强。 说到底,这次风波不是一次简单的退货风波,也不是临时起意的“贸易摩擦”,它是中国在全球资源贸易中,从“跟着走”到“带着走”的一次转型,是从价格被动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一步棋。 未来有多种可能:或许BHP会扛不住压力,重新回到谈判桌,接受人民币结算;也可能澳大利亚政府出面斡旋,推动双方达成新协议。 但不论如何,铁矿石贸易的“旧剧本”已经演不下去了。 对澳大利亚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总想着靠“惯性”赚钱,当你的主要客户不再买单,那就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对全球来说,这场风波或许也是一个信号,谁能掌握资源定价权,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声音,而货币的变革,也正在从一吨铁矿石开始,悄悄改变世界贸易的底层逻辑。 中国拒收BHP铁矿石,不只是一次强硬表态,更是一场深层产业链重构的前奏,这场风波的背后,是资源、货币、贸易规则的全方位较量。 未来的铁矿石市场,谁说了算,正悄悄改写中,澳大利亚要想继续吃这碗饭,就必须适应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中国收拾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第一个成果出现了。澳大利亚另一矿业巨头力拓公司
【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