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喝下毒酒时才明白:真正要他命的,不是高俅,不是皇帝,而是那个被他用60个梁山兄弟的命,亲手灭掉的方腊。 宋江端起那杯御酒时,手或许没有抖。他可能还抱着一丝幻想,幻想着皇帝终究会念及他剿灭方腊的功劳。直到毒药发作,剧痛袭来,他才猛然醒悟:真正送他上路的,不是高俅的谗言,不是皇帝的猜忌,而是那个远在江南、早已败亡的方腊。 宋江是个狠人,上了梁山之后,他先安排座位,让原来的老兄弟坐左边,新来的坐右边,说以后按功劳再调整。这话听着客气,实际上是把晁盖老班底的功劳全给清零了。 这还不算,每次山下有仗要打,宋江都拦着晁盖不让动。他说“大哥你是山寨之主,哪能轻易下山”。结果打祝家庄是他去,打高唐州也是他去,等到呼延灼带兵来攻打的时候,梁山兵马已经全听宋江调动了。 鲁智深、武松这批狠人一上山,明显都跟宋江亲近。晁盖这才真急了,非要亲自去打曾头市。他当时对宋江说:“不是我要抢你功劳,你下山太多次了,该歇歇,这次我去。”可惜,这一去,晁盖就再没回来。这里面的事儿,“史书凌轩阁”下次再慢慢聊这一段。 要明白宋江为何必死,得先看清他走出的每一步棋,是如何将自己逼到绝境的。 第一步棋:接受招安,自断根基 梁山泊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受朝廷约束的山贼部落。它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和生存方式。朝廷之所以一直没能剿灭它,不是因为梁山兵强马壮到足以推翻朝廷,而是因为它凭借水泊天险,成了一根“硬骨头”,啃起来费劲,朝廷索性暂时不理。 宋江成为寨主后,最大的心愿不是继续经营这个江湖,而是带着兄弟们回归主流朝廷,博一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这个愿望本身,就决定了梁山的命运。他主动带着梁山接受了招安。 这一步,等于梁山自己解散了武装,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一盘可以任人摆布的菜。招安不是胜利,是投降。投降者,从此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 第二步棋:征讨四方,自剪羽翼 招安后的梁山,在朝廷眼里是什么?是一把锋利的刀,也是一群危险的“降匪”。如何处置这把刀?最高明的办法,就是让它去砍别的硬骨头。 于是,宋江带领梁山人马,去征辽国,平田虎,灭王庆。这几仗打下来,梁山虽然也有损耗,但核心骨干还在,实力犹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战功,宋江和兄弟们对朝廷的幻想可能更深了,觉得立下大功,总算能安稳做官了。 然而,朝廷的算计更深。这些胜利,只是热身。真正的杀招,在后面。 第三步棋:血战方腊,自毁长城 征方腊,是宋江和梁山好汉的末日之战。 方腊和宋江,本质上是同一类人,都是朝廷眼里的钉子。但宋江被招安后,他的身份就变了,他从起义军变成了“官军”,而方腊依然是“反贼”。朝廷让宋江去打方腊,这是一石二鸟的毒计:让你们两伙反贼自相残杀,无论谁赢,朝廷都是赢家。 宋江不可能看不懂这计策。但他没得选。他已经走上了招安这条路,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他必须向朝廷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 方腊的势力远比田虎、王庆强大。这场战争异常惨烈。梁山好汉一个接一个战死:张顺、杨志、郝思文、秦明、索超、董平、张清、徐宁、史进、石秀…这些在梁山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活得潇洒痛快的好汉,纷纷倒在同为义军的方腊刀下。 最后,一百零八位好汉,阵亡加病逝,只剩下二十七人回朝。梁山泊的脊梁,在这场战争中彻底被打断了。 梁山好好最终的结局:兔死狗烹 当宋江拖着残破的队伍,带着“胜利”的消息回朝时,他以为自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用六十个兄弟的性命,为朝廷扫平了心腹大患。他期待的是封赏和安宁。 但他错了。在皇帝和满朝文武(尤其是高俅、蔡京这些奸臣)眼中,此时的宋江已经失去了所有价值。 方腊这个最大的威胁已经清除,梁山这支武装也基本消耗殆尽。留下一个光杆司令宋江,还有什么用?不但没用,反而还是个隐患。宋江毕竟当过土匪头子,在江湖上威望极高。只要他活着,万一哪天他又反了,登高一呼,还能聚起人马。 所以,对朝廷而言,最安全、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让宋江“被病故”。一杯毒酒,了结一切。这样既除掉了隐患,又保全了朝廷“仁至义尽”的面子。 因此,当毒酒入喉,宋江才明白:从他接受招安那一刻起,他就成了一枚棋子。征辽、平田虎、灭王庆,都是铺垫。真正的目的,是让他去和方腊拼命。当他替朝廷完成了最后一件、也是最艰难的一件任务后,他就从“有用的刀”变成了“需要处理的隐患”。 他不是死在高俅的个人恩怨上,也不是死在皇帝的刻薄上,而是死在了冷酷无情的规则之下。这个规则就是:对于投降的、并且失去利用价值的土匪,必须铲除,以绝后患。 宋江的悲剧在于,他一生信奉并追求的那个“忠义”,吞噬了他和他所有的兄弟。他以为用兄弟的血可以换来功名,殊不知,那血染红的,正是他自己的坟墓。 宋江一生都在算计,算计如何壮大梁山,算计如何招安,算计如何立功。可他唯一没算到的,是庙堂之上那些读书人,算计得比他更狠、更绝。他用江湖去对抗权谋,注定一败涂地。
宋江喝下毒酒时才明白:真正要他命的,不是高俅,不是皇帝,而是那个被他用60个梁山
放点糖呗
2025-10-08 02:05: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