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能力不行,杨秀清才是有望打败清朝的人!杨秀清有头脑,有威望,有军事天赋,而且可以“代天父传言”,让他有实权!奈何杨秀清不够狠辣,优柔寡断,而且低估了洪秀全对他的恨意。 太平天国这场大戏,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关系,是最核心的一根线。 这根线一开始绷得紧紧,撑起了整个局面,最后却突然断裂,让一切散架。看明白这两人,就看懂了天国的兴衰。 洪秀全是创立者,是招牌。他最早宣传“拜上帝会”,用一套新的说法吸引了许多对吃不饱饭的人。 洪秀全其实有点神神叨叨,是坐在殿堂里的天王,他是一个符号。但要论实际做事,杨秀清才是真正撑起摊子的人。 杨秀清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没读过太多书,但天生就有组织才能。在太平天国早期最困难的时候,队伍人心浮动,是杨秀清站了出来,用了“代天父传言”这一招。 他假装上帝附体,以天父的身份发话,稳定了军心,也让自己拥有了的权威。从那时起,他就成了太平天国实际上的大管家。 打仗需要人指挥,需要严格的纪律,需要清晰的战略。这些事,洪秀全不太在行,他更擅长在深宫里写诗,构想他的神国蓝图。 而杨秀清,就像一部精密机器的大脑。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占领半壁江山,主要的军事部署和攻坚战斗,都是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完成的。他对手下的将领管束很严,令行禁止,所以军队战斗力强。 更厉害的是,杨秀清不仅懂军事,也隐约明白要成事不能只靠打仗。他掌管天京时,尝试过建立各种制度,管理新占领的地方。 杨秀清虽然自己读书不多,却开始重视任用一些有文化的读书人,这和其他很多老兄弟很不一样。这说明他的眼光看得更远,他想的可能不只是打下一个京城,而是如何真正地管理天下。 这样看来,杨秀清似乎确实比洪秀全更有能力带领太平天国走下去,甚至有可能推翻清朝。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最后赢家不是他? 关键就在于他和洪秀全的关系。杨秀清有实权,有威望,有能力,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始终没能解决自己“名不正”的问题。他的权力,在法理上,始终来自于洪秀全这个“天王”。 尽管杨秀清经常利用“天父下凡”来收拾洪秀全——毕竟天父比天子大——但这种手段用多了,效力会递减,后遗症却很大。 这就埋下了祸根。洪秀全毕竟是天王,是象征。他长期被困在深宫,看着杨秀清发号施令,甚至动不动就以“天父”的身份教训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恐怕是又恨又怕。恨的是大权旁落,怕的是杨秀清哪天彻底取代自己。 杨秀清低估了这种恨意。他可能觉得,整个天国都靠他运转,洪秀全离不开他,不敢动他。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权势已经稳固。这就是他不够狠辣,或者说优柔寡断的地方。在权力游戏中,他掌握了所有的好牌,却在最关键的时刻犹豫了。 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杨秀清曾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在古代,这是皇帝的称呼。这个举动,无论是真是假,都像是一根点燃的火柴,扔进了布满火药的小屋。它让洪秀全感到致命的威胁,也让其他对杨秀清不满的王爷们找到了反击的借口。 韦昌辉、秦日纲这些人,平时就对杨秀清心怀不满,但他们更害怕的是杨秀清。如今,天王洪秀全下了决心,他们便有了主心骨,也看到了除掉这个强大对手、为自己争取权力的机会。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屠杀开始了。杨秀清和他大量的部下,在天京城内被杀。这就是“天京事变”。这位太平天国实际上的大总管,没有死在清军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杨秀清的失败,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他对人性,尤其是对权力顶峰的人性,判断失误。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功劳和能力,就可以高枕无忧。他低估了一个被架空的天王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报复心。他也低估了周围其他野心家的狠辣。 杨秀清不够狠,没有在占据绝对优势时,彻底解决名分问题,或者果断采取行动消除潜在威胁。他或许还存有一丝旧情,或许觉得时机未到,这种犹豫,最终要了他的命。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杨秀清死了,洪秀全再也找不到能替他统筹全局的人。石达开出走,队伍人心散了,内部互相猜忌。尽管后来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苦苦支撑,但大势已去。失去了杨秀清那个高效运转的指挥系统,太平天国就像一部零件散落的机器,再也无法开动起来。 所以,说杨秀清是唯一有望打败清朝的人,有一定道理。他具备那个时代所需的几乎所有实际才能。但他的悲剧在于,他打得了战场上的明枪,却防不住自己人射出的暗箭。他精通权术,却最终被更复杂阴暗的博弈反噬。他搭建了太平天国最坚实的骨架,却没能保护好自己这个最重要的关节。 洪秀全和杨秀清,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有实无名。这种扭曲的权力结构,从开始就注定了裂痕。 当裂痕无法弥合时,崩塌便是唯一的结果。杨秀清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是太平天国内部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的总爆发。
1853年,太平天国拥兵60万,战舰万余艘,杨秀清喜笑颜开。罗大纲告诉他:“东王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