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中国稀土的探明储量占世界的34%,但是出口的加工后的稀土材料占了世界国际稀土贸易的80%以上。在个别细分领域,例如稀土磁铁,中国生产全球每年近20万吨高性能稀土磁铁的90%以上产量。剩余部分则主要由日本企业在本土及越南生产,主要供应日本制造商。
2010年中日领土争端期间,中国对日本实施了两个月的稀土禁运,引起人们对其主导地位的关注,此后多届美国政府试图重启本土产业。
但进展甚微,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稀土磁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需巨额投资,而销售额和利润却微不足道。
全球稀土矿年销售额仅50亿美元,与铜矿、铁矿等3000亿美元级的产业相比微不足道。
稀土加工技术门槛极高,中国在稀土加工方面的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迭代层出不穷。全国有39所大学开设了稀土化学专业,而美国没有类似的专业。
重稀土是最不常见的稀土种类,在这个领域,中国更掌控着全球超99%的精炼产能。这类稀土对制造耐高温、耐电场磁体至关重要,这些是汽车、半导体等许多技术领域所需要的特性。
2010年中日领土争端期间,中国政府曾启用稀土战略,但更多是恫吓,实质上的制裁效果有限,一方面是当时经济力量不足,受到国际压力贸易制裁的威胁,几个月后稀土出口限制政策解除,其次是高额的内外差价导致了大量的稀土走私,屡禁不止,让稀土制裁形同虚设。
所以在2010年之后,中央政府对中国稀土产业进行了整合。10年管制时,稀土的开采和处理的产业链很多是私人企业,还有根本不在册的黑企业自行开采自行采用不环保的技术进行开采,分选,冶炼,分离等手段。因此即便你缉私抓到了产品,那么也没用。
10-15东大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对稀土矿的开采和加工收回国有或者许可证形式高度监管,2011年67家官方认定的稀土企业整合为“1+5”的格局,也就是北方稀土集团接管白云鄂博矿,五矿、中铝等五大央企分治南方矿区,而且对矿区建立了溯源机制。
本次管制,海关最大的武器,就是只要在缉私甚至海外秘密调查以及检举中,查到了流入黑链的稀土后,直接就可以溯源查到来自哪个矿区哪个公司出的货,哪怕你权力大到可以自己处理,照样可以根据成分查到大概来自哪个区域然后再进去查。
10年无法开展,是因为稀土矿区的私人企业因为普遍涉及黑产灰产,形成了涉黑涉暴的地方组织。而10-17,通过国有化过程,在13-14年稀土产区进行了专项“打黑”行动,有效控制了原产地的管理。
目前,由于中国收紧了稀土管制,中国国内的稀土价格,只有海外价格的三分之一以下。其中海外最紧缺的铋,海外价格是中国国内价格的六倍以上,此外还有鎵,锑,锗等,这些都是制造先进电子设备和先进武器装备的必备材料。
巨大的利益差,正在引诱很多国内的不法商人铤而走险。前段时间有一个大量向美国出口含有超量氮化镓充电器的企业,还有传闻在手表、快充设备、半导体元器件、笔记本电脑中超量添加稀土成本,然后出口的。还有通过无人机,无人艇,走私大量稀土原材料到海外,支持西方国家包括武器制造在内的稀土元素的供应的。
其中最猖獗的是缅甸方向,今年1月至3月,日本对缅甸锑锭的购买量从去年同期的零吨增至562吨,使缅甸成为日本最大的供应国。日本1-3月从缅甸的进口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从缅甸进口量,2024年进口总量为296吨。 今年1-3月,缅甸已成为日本锑锭的主要供应国,尤其是在传统的主要供应国中国自2024年9月以来对锑锭实施了更严格的出口管制之后。
但这一次,稀土的原材料端已经得到了多次整顿,开采和初制造阶段已经正规化。国家相关机构正在通过各种手段,查处走私路径,其中就包括对流出海外的稀土材料进行溯源,对全链条进行严打。上述的很多案例企业和人,都已经被抓了。
本次进一步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是进一步将稀土管制深入到全链条管制,充分保障中国的技术领先和国家产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