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领导90%阵亡,武装人员战死2.5万。两万多只有轻武器的游击队员硬扛十万多美国支持的海陆空全副武装的以军两年,毙伤敌人几千人,号称中东小霸王的机械化以军至今未全面占领加沙,难道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以军胜利? 说白了,以色列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战略困局。哈马斯武装人员虽然只有轻武器,但他们依托加沙复杂的城市废墟,用游击战术把以军的机械化优势化解得一干二净。 以军的战机确实能把建筑炸成瓦砾,但却找不到隐藏在地道里的抵抗者;坦克可以碾过街道,却防不住墙角突然射出的火箭弹。 冲突爆发两年间,哈马斯虽然付出了2.5万武装人员阵亡的代价,但也让以军承受了几千人的伤亡——这个数字对于总人口仅900万的以色列来说,早已超出了社会承受极限。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即便损失了90%的领导层,依然保持着组织能力,直到停火协议生效当天,加沙地带的抵抗力量还在对以色列南部城镇发动袭击。这种"打不垮、灭不掉"的韧性,恰恰是对以军所谓"胜利"最辛辣的讽刺。 以色列之所以能撑到今天,全靠美国在背后硬撑。2024年4月,美国国会以79票赞成、1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向以色列提供260亿美元援助的法案,其中170亿是纯军事援助,包括52亿美元用来补充铁穹导弹防御系统,90亿美元采购先进武器。 这些援助不是无偿的,而是让以色列变成了美国武器的试验场——F-35战机在加沙上空演练了城市空袭战术,精确制导炸弹测试了不同建筑结构的摧毁效果,而美国军火商则拿着实战数据开心地更新产品手册 。政治上,美国更是把联合国安理会当成了自家后花园,自冲突爆发以来,在涉及加沙问题的决议上投了8次反对票,其中6次动用否决权。 2025年9月18日,当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出永久停火决议时,又是美国一票否决,让加沙的平民多承受了近一个月的轰炸。没有美国这样的"靠山",以色列别说打两年,恐怕连联合国的制裁都扛不过三个月。 但即便有美国撑腰,以色列的失败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它最初的目标是"彻底消灭哈马斯",可停火时哈马斯依然掌握着加沙北部的控制权; 它想通过封锁迫使加沙屈服,却导致50万人陷入饥荒,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抵抗;它试图用军事优势震慑周边国家,结果却让自己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 现在的以色列就像个输了比赛却死不承认的选手,只能靠美国递过来的"体面"台阶收场——说是"停止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打不下去了;说是"释放被扣押人员",不过是交换战俘的体面说法。 反观美国,才是这场冲突真正的赢家,它不仅通过军售赚得盆满钵满,还借以色列之手削弱了中东的抵抗力量,巩固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当加沙人还在为一口干净水发愁时,美国军火商的股票已经涨了40%;当联合国还在争论人道主义援助时,美国第六舰队已经把航母战斗群部署到了地中海,牢牢控制着能源运输通道。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的"体面失败"还藏着双重悖论。一方面,它号称"自卫",却造成了20179名儿童死亡,平均每小时就有1名儿童丧生,这样的"自卫"早已突破了国际法的底线; 另一方面,它依赖美国支持,却让自己变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棋子,只要美国需要,随时可以牺牲以色列的利益。 就像2024年美国国会讨论援助法案时,民主党参议员桑德斯说的那样:"我们不能继续当这场可怕战争的帮凶。"连美国内部都开始质疑对以援助,以色列的所谓"体面"还能维持多久? 说到底,这场冲突的本质就是美国用以色列的枪,打中东的靶,自己却站在远处数钱。哈马斯的抵抗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世界看到了游击战争的力量。 现在停火协议生效了,但加沙的废墟还在,饥荒还在,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在。以色列可以宣称自己"达成目标",但它永远无法掩盖没能全面占领加沙的事实;美国可以继续否决联合国决议,但它也无法抹去"战争帮凶"的烙印。 这场仗打到最后,只有美国笑到了最后,而以色列不过是它用来炫耀武力的工具,至于加沙人的苦难,从来都不在胜利者的考量范围内。
大批哈马斯钻出地道,加沙人已经开始庆祝,哈马斯宣布:夺取胜利!哈马斯高级官员称
【1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