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式宣布了 10月9日,印度商工部宣布正式对咱中国的太阳能封装材料,也就是POE膜和EPE膜,启动反倾销调查。 这纸反倾销调查公告,说白了就是冲着中国太阳能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来的。 要搞懂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印度现在的能源野心——他们刚提前5年实现《巴黎协定》的非化石燃料装机目标。 截至今年6月非化石能源占比已经突破50%,太阳能更是从2014年的282万千瓦飙升到2025年预计的1.17亿千瓦,下一步还盯着2030年5亿千瓦的非化石能源装机目标呢。 这么大的太阳能装机计划,自然得配套完整的产业链,而POE膜和EPE膜作为光伏组件封装的关键材料,直接关系到组件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效率,印度想把这块肥肉留给自己人,就动了贸易保护的心思。 其实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在新能源领域玩这套了。彭博新能源财经早就指出,印度近几年在光伏组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在加设进口壁垒,2025年还计划修改光伏玻璃和电池片的规则。 这次盯上POE膜和EPE膜,本质上是想复制之前的保护逻辑——先以反倾销为借口把中国产品挡在门外,给本土企业腾出市场空间。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太阳能封装材料产业可不是随便能替代的,全球70%以上的POE膜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万华化学、斯迪克这些企业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印度本土企业短期内根本追不上。 印度要是真把中国产品征了高额反倾销税,最后买单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太阳能项目,组件成本至少得涨15%-20%,这跟他们急于扩张太阳能装机的目标完全是背道而驰。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这次调查连基本的"损害证据"都没摆明白。按照WTO《反倾销协定》,启动反倾销调查必须证明三点:存在倾销行为、国内产业遭受实质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可目前公开的信息里,既看不到印度有哪家本土企业真正生产POE膜(大多是组装厂,核心材料仍依赖进口),也没有数据显示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 反而从行业规律来看,POE膜的原材料依赖进口,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成本,中国企业出口定价一直遵循市场规律。印度这波操作,更像是把反倾销当成了产业保护的"万能钥匙",只要本土产业想发展,就拿中国产品开刀。 回顾一下印度在WTO的反倾销争端记录,就知道这种操作有多常见了。1998年印度起诉欧盟对棉纺床上用品征收反倾销税,虽然最后胜诉,但当时欧盟那种"零惯例"计算倾销幅度的做法,跟现在印度可能采用的不合理计算方式如出一辙。 中国企业这次可不能掉以轻心,得赶紧准备应诉材料,尤其是要拿出出口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持平的证据,还有印度本土产业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的证明。 商务部也该及时出手,一方面指导企业抱团应诉,另一方面通过双边磋商向印度施压,毕竟两国在太阳能领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印度要是把产业链搞断了,自己的能源转型计划也得搁浅。 从长远来看,印度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其实是"双刃剑"。中国太阳能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领先,靠的是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产能迭代,不是靠保护出来的。 印度要是真想发展本土封装材料产业,应该通过技术合作、引进外资等方式提升竞争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设置贸易壁垒。 现在全球太阳能供应链已经高度整合,中国的材料、德国的设备、印度的组件组装,本来可以形成互补共赢的格局。 印度非要把自己从产业链里摘出来,最后只会导致本土企业失去竞争压力,技术进步缓慢,反而错失能源转型的窗口期。 再说了,中国企业也不是没有应对办法。除了法律应诉,还可以通过在第三国设厂、与印度本土企业合资等方式规避关税壁垒。比如之前印度对光伏组件反倾销时,很多中国企业就把产能转移到了马来西亚、越南,再出口到印度。 不过这毕竟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让印度遵守国际规则。 要知道,印度自己也是反倾销措施的常客,2024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里印度占了23%,要是这次开了不合理征税的先例,以后其他国家也用同样的办法对付印度产品,印度损失只会更大。 印度这次对POE膜和EPE膜的反倾销调查,本质上是产业保护焦虑下的短视行为。 表面上是为了扶持本土产业,实际上是破坏了全球太阳能供应链的稳定,最终会拖累自己的能源转型进程。 中国企业既要积极应诉维护自身权益,也要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毕竟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大目标下,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印度要是真聪明,就该坐下来跟中国企业谈合作,而不是动辄挥舞贸易保护的大棒——毕竟太阳能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和效率,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发展起来的。
印度真的被逼急了,开始要挟起了美国,印度外长苏杰生警告美国,千万不要把印度逼得太
【3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