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喝奶的花木兰,太萌了!三岁半小徒弟豫剧演出前,边喝奶边等上场,师傅叮嘱“演完再喝”,她眼巴巴盯着奶瓶想哭,师傅只好用这一招……..网友:台上花木兰,台下小奶娃! 抖音上有个三岁半的豫剧小徒弟,那可真是火得一塌糊涂,刷到视频的人,没一个不被这小娃娃的反差萌戳中心窝子的。 这小娃娃叫田佳卉,还不到四岁,跟着师父王永志学豫剧刚满四个月。王永志开豫剧兴趣班有些年头了,教过的学生没有一百也有八十,田佳卉是班里年纪最小的一个。 说起来这孩子跟戏曲的缘分,还有点意思,今年六月刚跟着姥爷来上课的时候,一听其他学生吊嗓子就哭,谁能想到,四个月后她居然能登台唱《花木兰》了?这可真是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还是个三岁多的娃娃。 国庆那几天有场演出,成了让她走红的 “导火索”。 那天她要唱《花木兰》里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上台前按老规矩得喝奶,妈妈特意嘱咐姥爷别忘带奶瓶,说孩子喝饱了才有劲唱戏。 上一个节目还没演完,田佳卉就捧着奶瓶在舞台侧边使劲嘬,小脑袋一点一点的,眼里除了奶瓶啥都没有,压根看不出半点要上台的紧张。 师父王永志一看时间快到了,赶紧凑过去劝:“乖,演完再喝,不差这一会儿。” 这孩子一听,立马停下嘴,俩眼睛直勾勾盯着奶瓶,那可怜巴巴的模样,把旁边人都逗乐了 —— 这哪是要上台的小演员,分明就是个没喝够奶的小娃娃。 师傅又担心萌娃会哭,就趴在她耳边讲,台下叔叔阿姨都很喜欢你演唱,唱完了再喝,给你买糖吃。 这话一说完,萌娃精气神更足了。 师父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挪地往台上走。头顶的木兰盔虽说比穆桂英的轻点儿,可也有三斤重,身上的戏服一层叠一层,成年人穿一会儿都嫌勒得慌,可这三岁半的小不点愣是没喊一句累。 王永志哄了好一会,她才懵懵懂懂把奶瓶递给姥爷,拿起话筒一开口,那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一出来,稚嫩的嗓子里透着股清亮劲儿,台下的掌声 “哗” 一下就响起来了,比前面几个节目都热闹。 这段视频一传到网上火了,有网友说:“活这么大,头回见喝奶的穆桂英,这反差也太萌了!” 还有人说得实在:“台上是威风凛凛的花木兰,台下是没断奶的小宝贝,这传统戏曲的传承,咋就这么让人心里暖呢?难怪都喊‘豫剧萌娃 yyds’!” 更逗的是有个网友分享经历,说自己去给孩子要签名,本以为火了会摆架子,结果孩子实诚得很,说 “我不会写字”,反倒让人觉得这孩子更招人疼了。 还有人感慨:“现在总算明白,为啥小说里宗门老祖拼了老命也要护着宗门天骄了,看着这么灵的孩子肯学戏,谁不想护着这火苗不熄呢?” 其实田佳卉能走红,也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藏着的是咱传统戏曲当下的真实模样。王永志是科班出身,毕业后没进成剧团,就回家开了兴趣班。 他教孩子有自己的法子,田佳卉刚开始把 “偷偷告诉你” 说成 “兜兜告诉你”,王永志没嫌烦,一点点纠正,足足教了四个月,才有了舞台上吐字清晰的唱腔。这就叫 “慢工出细活”,教戏跟养孩子一样,急不得。 不过话说回来,戏曲传承这事,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早年间有个叫邓鸣贺的豫剧神童,6 岁就上了春晚,结果 8 岁就因为白血病走了,当年这事让多少人揪心。 后来他妹妹说病因跟装修污染有关,可孩子那么小就天天赶演出、背台词,压力也不小。现在看田佳卉这样就挺好,兴趣班不赶进度,四个月就学一段戏,演出前还能安安稳稳喝瓶奶,不催着孩子当 “小大人”,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 —— 毕竟 “拔苗助长” 的事儿,咱可不能干。 有个网友妈妈说,自己 5 岁的闺女在路上看见个炸街的黄毛,突然说 “好帅呀”,她一晚上没睡着。 其实这事也能理解,现在的孩子见多了潮流玩意,对老祖宗的东西反倒陌生了。可田佳卉一出来,大家才发现:原来传统戏曲不是老古董,它能跟奶瓶、童真凑到一块,还这么和谐。 这孩子没被打造成 “赚钱机器”,就凭着那股子天真劲,让更多人愿意停下来听听豫剧,看看老戏,这不就是传承最实在的样子吗? 从六月哭着怕吊嗓子,到十月抱着奶瓶登台唱花木兰,田佳卉这四个月的变化,比啥大道理都管用。 她师父说,教孩子唱戏,一是想让他们将来多门手艺,二是想让这戏曲文化能传下去。 而那些被孩子萌到的网友,说不定以后路过戏台子,就会多停下脚步听两句。这就应了那句 “润物细无声”,传承不用喊口号,也不用刻意煽情,一个奶瓶,一段唱腔,就能让千年的戏韵,在不经意间扎进人心里。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2025-10-10 萌化了!三岁半小徒弟豫剧演出前,边喝奶边等上场。
相声世家侯耀华又给德云社上了一课!刚刚侯耀华发视频表示: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所谓的
【11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