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爱国教育,爱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清华教授阎学通否认爱国教育,直言:“岳飞妈妈在他背后刻了几个字,他就能打仗了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之根本就是教育,从小我们都听父母的,在父母长辈那里培养包括爱憎在内的各种品质,这就叫做我们的家庭教育。 阎学通反对爱国教育,认为爱不爱国不是教出来的。他用岳飞母亲刺字的事举例,说刻几个字就能让岳飞打仗?这观点挑战了传统想法。中国人一直把教育当民族根基,从小在家里学爱憎分明,这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种下爱国种子。没有这基础,人们容易数典忘祖。教育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爱国教育尤其重要,帮助记住历史根源。阎学通的否认忽略了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刺字是象征,代表母亲传授忠诚。历史上这种教育方式证明有效,很多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人在关键时站得稳。相比,没这教育的人更可能动摇。 岳飞的早年经历显示出教育的影响。他在相州时,不仅习武,还研读兵书,这属于自我教育的一部分。投军后,在北宋末年乱世中脱颖而出。金军入侵时,他多次率军作战,建炎二年在青州战场上,击败金兵,俘获敌将。绍兴四年,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统领部队扩大到数万人。岳家军以精锐闻名,士兵选拔严格,训练包括阵法和骑射。他强调军纪,禁止扰民,这在当时军队中少见。抗金战争中,岳飞提出“直捣黄龙”的战略,意在收复失地。他的军事才能来自长期积累的教育和实践,不是天生就有。 阎学通的言论出自一次访谈,他是清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国际政治多年。他的观点基于现实观察,认为爱国是内在情感,不是外部强加。网上很多人反驳,说教育是基础,尤其是家庭教育。从小听父母的话,培养品质,包括对国家的感情。没有教育,社会进步谈何容易。爱国教育不是洗脑,而是帮助形成认同感。岳飞的事例常被引用,母亲刺“精忠报国”虽是传说,但反映了宋代的教育风气。阎学通质疑这点,觉得夸大了教育作用。但历史资料显示,宋朝重视教育,士大夫家庭多注重忠诚传授。这争论让大家反思,教育到底多大程度上塑造爱国心。 岳飞的军事生涯高峰在绍兴十年,金军南下,他率军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兀术部队,士兵用钩镰枪破敌骑兵。随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推进到朱仙镇。部队士气高,准备决战。但朝廷十二道金牌召回,他只好班师。回朝后,秦桧等人陷害他,罪名包括莫须有。岳飞入狱,受审,坚持无罪。绍兴十一年,被赐死于风波亭,年39岁。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被害。二十年后,宋孝宗平反,追赠官爵,葬于西湖。 阎学通的否认引发广泛讨论。红色文化网有文章驳斥,说爱国主义需要教育,不然人们会忘本。中华民族传统就是教育为本,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父母教爱憎,学校教知识,社会教磨炼。没有爱国教育,容易出现问题。阎学通的例子用岳飞刺字,实际刺字是教育形式之一,象征忠诚。历史记载,岳飞忠诚来自家庭影响和个人经历。教育不是万能,但缺失它,国家凝聚力会弱。网上搜到阎学通其他言论,他强调理性爱国,不是盲从。这点有道理,但否定教育作用太绝对。 关于爱国教育的争论,阎学通不是第一个质疑的。一些学者认为,强制教育可能适得其反。但多数观点支持从小抓起。家庭教育最接地气,父母日常聊天,就传授历史和价值观。像岳飞时代,宋朝面对外敌,教育强调忠君爱国。阎学通直言刺字无效,实际这传说出自岳飞孙子岳珂的鄂国金佗粹编。书中说姚氏刺字教忠。虽有争议,但反映教育传统。否定它,就忽略了文化传承。教育让爱国成为习惯,不是一时冲动。
导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第一位博士?
【1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