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疑似拦截首枚“火烈鸟”!直接摧毁,三发两中炸出15米大坑 来源:公元先生

烁耀中原 2025-10-11 20:14:34

俄军疑似拦截首枚“火烈鸟”!直接摧毁,三发两中炸出15米大坑 来源:公元先生 乌克兰这次的巡航导弹行动,其实已经在俄乌战场上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不是因为它新潮,而是因为它真切地打到了俄罗斯要害。 先看事实。乌克兰用上了两种最近才公开的武器,“海王星”和“火烈鸟”,而且是直接拿去打实战。据法国《世界报》援引消息,乌军发射了三枚“火烈鸟”巡航导弹,目标是克里米亚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基地。当场两枚命中,建筑物被彻底摧毁,第三枚距离目标一百米处落地,炸出了直径十五米的大坑。俄方的具体伤亡没有公布。 俄罗斯媒体随后晒出疑似“火烈鸟”的残骸照片,说这枚被击落的导弹在离地一百米高度飞行,时速约六百公里。但它是被什么武器拦截,在哪个位置被打下来,这些都没透露。到目前为止,俄乌双方政府都没有就此事给出官方说法。 这很可能是俄军防空系统首次击落“火烈鸟”巡航导弹。 问题来了,这玩意其实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种不可阻挡的高端武器。成本才五十万美元,而且大量采用民用零部件。跟美国“战斧”一样的军用级设备相比,可靠性自然会差很多。对比一下,俄军改进后的KH-101巡航导弹战斗部重八百公斤,老版本是四百公斤,而“战斧”是454公斤。“火烈鸟”的战斗部重量竟然高达1150公斤,从威力上远远超过一般巡航导弹。 威力大,但它有短板。末端精度比专业军用导弹差,抗干扰能力也不像顶级产品那样稳定。它可能只是用惯性导航加卫星纠偏,并没有昂贵的末端制导设备。而俄罗斯对GPS信号的干扰是一种常规手段,此前就让乌军的卫星制导弹药集体失效过。再加上它飞得不算低(100米)、速度也不算快(600公里每小时),体型还偏大,让防空系统更容易发现和拦截。 这么一来,就解释了为什么三发能命中两发,其中一枚还打偏。但是,别忘了它的价格。五十万美元一枚,相比动辄上百万美元的主流巡航导弹,性价比高得吓人。三发两中,这个成绩在成本层级上已经很可观了。而且据说最大射程有3000公里,这意味着俄境内很多大型军工厂、炼油厂、油港都在它的攻击范围内。 乌克兰如果真把这些目标按顺序清理掉,俄罗斯的战争机器会断掉不少零部件。 再结合生产能力来看,乌方据报道本月就能把“火烈鸟”的月产量拉到210枚。加上此前的库存,意味着乌军可以把这一型号的导弹像“批发商品”一样使用。一旦密集攻击展开,俄罗斯能否用防空网顶住,已经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 俄乌之间的远程打击其实早已形成了一种节奏。乌军频繁攻击俄境内的炼油厂和军工厂,有的甚至发生火灾,但是否是袭击所致,还不完全确定。俄罗斯当然也在打乌克兰,不过根据公开报道,它击中的目标数量比乌方少得多。这种差距,在战场信息面上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真正值得俄方紧张的,是乌军现在的打击半径和密度在快速提升。有射程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有重战斗部,这就让后方安全区变得越来越窄。防空系统即便偶尔拦下,仍然会面临饱和攻击的压力。 有人会注意到,“火烈鸟”不是无懈可击的,它偏高偏慢,容易被发现。但在现实的战争计算里,这些缺陷并不致命。尤其是当俄防空的薄弱环节被锁定之后,多枚同时来袭,拦截率就会急剧下降。如果按照乌方现有生产计划,很快就能形成稳定的远程打击能力。 到这里,不难看出,俄乌的冲突正越打越像是一场工业实力的比拼。俄罗斯的防空技术靠的是经验和设备,但乌克兰把关注点放在了“够用”“便宜”“打得远”,而不是追求百分百的完美技术。这种思路就像用普通工具去批量做事,缺陷不怕,关键是量上来。 战争的另一面,就是这种成本与效果的对冲。当俄方要花上百万美元才能拦下一枚导弹,而乌方花五十万美元就能送出去一枚,这背后的经济压力是长期存在的。生产线如果继续提升,俄方防空的消耗恐怕也得跟着激增。 在战场的新闻流里,这类细节往往被快速掠过,大家更关注爆炸、命中、失手。但细看会发现,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在最近几个月里出现了明显的升级苗头。自从泽连斯基在公开场合承认“海王星”和“火烈鸟”都已投入使用后,这种升级几乎每日都在媒体数字里出现。 而俄方现在唯一能让公众看到的,是那张残骸照片,还有防空系统疑似的新战果。没有公布击落地点,也没有公布武器型号。这种信息上的模糊,也许是为了淡化乌军的成功,或者是避免透露防空网络的布局。但不管原因是什么,事实是射程3000公里的廉价巡航导弹已经在实战中发挥作用,这会让俄军的后方安全观念产生变化。 俄乌战场从来都是残酷的现实比拼。过去看,远程打击是俄军的强项,乌方只能零星反击。但现在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而且是靠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武器去缩小。这种变化,把战场的风险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也让那些距离前线几百公里、几千公里的设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烁耀中原

烁耀中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