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

小茹吖 2025-10-11 20:50:03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10 月 8 号,德国之声专门发了篇文章,里面把话说得很明白:迄今为止,中国只有屠呦呦一位科学家拿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在实打实的科研领域里,中国正在一点点取代美国过去的霸主位置。 而且德媒还点破了一个关键规律:通常某项科研突破得等上几十年,才有可能拿到诺奖,现在没获奖,不代表中国没拿出硬实力。 这话其实一点不假,就拿屠呦呦的青蒿素来说,她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搞定了关键研究,能从青蒿里提取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可直到 2015 年才拿到诺奖,中间隔了快 40 年。 现在中国在很多领域的突破,比如量子通信、可控核聚变,都是近几年才冒头的新鲜事,按诺奖这种 “慢半拍” 的节奏,现在肯定还轮不上。 但这些突破的实际影响力,一点不比诺奖成果小。 就说 “墨子号” 量子卫星吧,2016 年发射至今,已经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量子通信,这技术能让信息传输做到绝对安全,不怕被破解。 美国到现在都没搞出同类卫星,欧洲不少科研机构早就主动找上门,想跟中国合作,就是想蹭上这波技术红利。 光说突破不够,得看真金白银的投入。2024 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 3.8 万亿元,占 GDP 的 2.55%,这个数字已经连续 11 年保持增长,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跟美国的差距一年比一年小。 而且这钱没白花,去年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排名里,中国有 19 家科研机构挤入全球前 100,中科院更是连续 12 年霸占第一的位置,比美国哈佛、斯坦福这些老牌名校还能出硬核成果。 论文方面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 SCI 论文数量,早就占到全球三分之一以上。 更重要的是,论文引用率也从十几年前的全球第十,涨到现在的第四,这说明咱们的研究不是凑数的 “水论文”,是真有人看、真能给其他科研提供参考的有用成果。 中国科研还有个特点,不搞 “空中楼阁”,跟产业结合得特别紧。 就拿 5G 来说,中国科研团队早在 2010 年就开始攻关核心技术,现在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里,中国占了 42%,比美国的 18% 多了一倍还不止。 新能源领域更是如此,中国研发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去年突破了 33%,直接创下世界纪录。 现在全球 70% 的光伏组件都是中国造,德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搞太阳能发电,基本上都得用中国的产品 —— 这哪还是欧洲教中国做事,明明是中国成了欧洲的 “技术供应商”。 再看美国,过去靠二战后积累的人才和技术,稳稳占着科研霸主的位置,可现在有点 “老本吃紧”。 比如芯片领域,美国虽然还握着高端光刻机技术,但中国在成熟工艺上已经追上来了。 可控核聚变领域更明显,中国 “人造太阳” EAST 去年实现了 1.2 亿摄氏度持续 403 秒的运行,这个记录比美国的 “国家点火装置” 还多出 200 多秒。 其实德媒说的 “低估”,本质上是大家还在用老眼光看中国。诺奖确实是个好荣誉,但它代表的是过去的成就,而中国科研现在拼的是未来。 说到底,科研实力不是靠奖项堆出来的,是靠解决实际问题赢来的。中国现在不缺诺奖级的突破,缺的只是时间。 等到十几年后,今天中国在量子、AI、新能源上的成果,说不定就会集中拿到诺奖。

0 阅读:17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