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 10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周日发布消息称,俄

不凡葡萄 2025-10-13 05:19:35

快报!快报!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 10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周日发布消息称,俄防空系统过去一夜击落9枚“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炮弹和72架无人机。 大家别光看数字热闹,这组数据里藏着俄乌战场现在最真实的打法。 先说说“海马斯”,这玩意儿是乌军手里的“攻坚利器”,发射M31制导火箭弹时射程为80公里,但若配备ATACMS战术导弹,射程可直接延伸至300公里,这种灵活的射程覆盖能力让它既能打击前沿目标,也能威胁纵深设施,之前多次精准打击俄军弹药库、指挥点,一度让俄军头疼不已。 现在一夜就拦下9枚,要么是乌军发射频率变高了,要么就是俄军防空系统真的把“海马斯”不同弹种的飞行轨迹摸透了。 再看那72架无人机,这数字更值得琢磨。自从俄乌冲突进入拉锯战,无人机就成了双方的“标配”。 有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俄军日均拦截乌军无人机约20架,现在一夜72架,说明乌军还在加大无人机袭扰的力度。 这些无人机大多是商用改装机型,但成本远非“几千美元”那么简单——一架基础商用无人机加装武器模块、改装导航系统后,成本通常在1.5万-3万美元,载弹量不大,但胜在灵活、隐蔽,专门盯着俄军的防空阵地、后勤线路打,就算被击落,成本也比俄军的防空导弹低得多。 有人可能会说,拦截率这么高,俄军是不是占上风了?没那么简单。 大家想想,乌军明知道无人机容易被拦,为啥还天天派?说白了就是“以小换大”。一架改装作战无人机成本顶格3万美元,而俄军一枚“铠甲-SM”的防空导弹,成本约10万-20万美元,打下来三架就已经亏了,这就像一场“消耗战”,乌军靠低成本无人机耗俄军的防空弹药,俄军则要在“拦得住”和“耗得起”之间找平衡。 而且这不是孤立的拦截,最近俄乌在赫尔松、扎波罗热方向的冲突一直没停。乌军想用“海马斯”敲掉俄军的前沿火力点,用无人机侦查、袭扰,为地面进攻铺路;俄军则靠防空系统筑“盾牌”,保住自己的阵地和后勤。 这一夜的拦截数据,说白了就是双方“攻防大战”的一个缩影——乌军在试探俄军的防空漏洞,俄军则在证明自己的防御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俄军能拦下这么多目标,背后肯定有防空系统的升级。之前俄军的S-350防空系统,专门针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优化过,配备的9M100导弹可猎杀15公里内的低空无人机群,50N6雷达能追踪300公里外的小型目标,再加上“铠甲-SM”的近程拦截,形成了多层防御网。 但就算这样,也不可能做到“零漏网”,之前乌军无人机突破防线的案例,大多是乌军采用饱和攻击战术,集中数十架甚至上百架无人机同时突防,超出单套系统的拦截上限。 所以别只盯着“击落多少”这个数字,要看到背后的战场逻辑:现在的俄乌冲突,早就不是单纯的坦克对轰,而是“低成本袭扰”和“高成本防御”的较量,谁先扛不住这种消耗,谁就可能在战场上陷入被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不凡葡萄

不凡葡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