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将这场无声的战略转向推到了聚光灯下。 文章直言:中国对美政策,正经历“结构性变化”。这番论断,如同一颗投入深水潭的石子,瞬间在国际观察家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暗示着那个曾经以“韬光养晦”和“和平崛起”为标签的中国,正在悄然调整自己的航向。 这篇评论并非空穴来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近年来一系列行动背后的逻辑演变。回溯到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中国最初的反应是对等反制,并积极寻求对话协商,试图将冲突控制在经济层面。到了2020年,科技战升级,美国挥舞着芯片大棒,试图锁死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咽喉。 中国的应对,是在加速本土替代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与全球产业链的连接,展现出极大的克制。然而,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之后。 当美国政客的挑衅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核心主权,军火商和高官频繁窜访台湾,中方严正抗议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的军售和外交试探。 此刻,中国的回应方式发生了质变,不再满足于外交辞令的抗议,而是转向了实战化的演训和部署。 这种“结构性变化”体现在多个维度。在南海,从2024年起,中国海空军的演训趋于常态化,2025年更是部署了先进的无人艇和智能监控系统,用行动一次次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台海,空域的管控和重塑,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决心。而在科技战线,从芯片设计到操作系统,一场全面的国产化替代浪潮早已铺开,阿里、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国的科技体系,已从口号变为现实。 经济上,“双循环”战略的深入推进,正让中国经济的内需引擎和外部市场布局更加均衡,东盟和中东正逐渐取代美国,成为更强劲的增长引擎。这不再是简单的防守反击,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战略重塑。 然而,就在《联合早报》的评论引发热议的同时,中美关系的另一面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2025年9月,美国众议院代表团时隔六年再次访问中国,被外界视为一次“破冰之旅”。 紧接着,中美元首举行通话,就稳定双边关系作出战略指引,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特朗普也表示希望与中方保持“长期、良好的伟大关系”。这种高层互动的回暖,与“放弃和平解决”的论断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让局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背后,或许恰恰是中国“结构性变化”的真正内涵。它并非意味着放弃和平,而是放弃了对单方面让步能够换来和平的幻想。中国的和平理念没有变,但实现和平的方式正在进化。 它不再仅仅寄望于对方的善意和理性,而是更注重于自身实力的建设,用无可争议的实力来捍卫和平的权利。 这种转变,是从一个和平的“呼吁者”,向一个和平的“塑造者”和“捍卫者”的角色演进。当中国拥有了足够的实力让任何挑衅都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时,对话的天平才会真正趋于平等,和平才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说到底,中美关系的症结在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与一个力图维持霸权的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让中国放弃发展权,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甚至要求中国承认其“老大”地位。这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底线。 因此,中国的“结构性变化”,是对这种外部压力的必然反应,是一种战略清醒。它告诉世界,中国的大门依然敞开,但走进这扇门,必须带着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诚意。 那么,这种从“求和”到“能战方能言和”的转变,究竟是会让局势更加危险,还是会为真正稳定的中美关系奠定新的基础?这究竟是战略收缩的无奈,还是战略自信的体现?这盘棋的走向,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你认为,这种新的姿态,最终会引领中美走向何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从中美对话到连环反制:对抗骤然升级的背后,中国为何敢出 “重拳”?》
[微风]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新加坡《联合早报》9
士气沉沉
2025-10-13 11:51: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