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生命最后阶段,面对镜头再次掷地有声:“抗美援朝那一战

洞察观史 2025-10-14 16:48:21

[浮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生命最后阶段,面对镜头再次掷地有声:“抗美援朝那一战,美国集结了‘联合国军’,依旧没能阻挡中国志愿军的势如破竹。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但美国却不是最大的输家!” 熟悉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基辛格这辈子就像个 “大国博弈观察者”,跟中美苏三国的角力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尤其是到了生命最后阶段的判断,从来不是随口说说的感慨。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在钓鱼台国宾馆跟中国前外交官李光亚聊过抗美援朝的事儿,当时还特意问了句:要是斯大林当年敢派苏联军队跨过鸭绿江,那整个朝鲜战场的局面会不会彻底改写? 那时候的闲谈没留下正式记录,可后来基辛格写《论中国》的时候,这段对话里的思考,成了他分析这场战争的核心判断 —— 他始终觉得,这场仗真正的赢家,是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 很多人会算眼前的账,新中国刚站定脚跟就扛上了 “联合国军”,十九万多志愿军将士牺牲在战场上,国内经济发展也被迫慢了下来。但基辛格算的是战略账,他清楚这场仗带来的好处,远比这些损失实在。 当时美国顺着朝鲜半岛往北冒进的势头多凶啊,麦克阿瑟甚至放话 “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可新中国硬是用战场上的表现,把这份嚣张压了回去,逼得美国不得不改了既定的军事路线。 这可不是简单的战场胜负那么简单,是让全世界第一次看清,这个刚摆脱半殖民地命运没多久的国家,敢跟世界头号强权叫板,而且真能打赢。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队借着这场仗彻底脱胎换骨了。以前没跟美军这样装备精良、战术成熟的正规强军正面交手过,打完这一仗,从单兵作战经验到后勤补给组织,再到多兵种联合作战指挥,全都是在实战里练出来的硬本事。 后来十年国防现代化能快速推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场仗打下的基础。周边那些原本想试探中国虚实的势力,也因为这场仗的结果收敛了不少,咱们常说的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份底气就是这么从战场上打出来的。 外部环境稳了,国内才能集中力气搞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能顺利推进,跟抗美援朝打出的安全环境分不开。 那时候苏联给的援助虽然要还债,但战场上摸透了坦克、喷气机这些装备的技术骨干,回到国内直接把图纸变成了东北工厂里的生产线,说句实在话,这场仗不光是打仗,还顺便给中国办了所 “实战派” 的军工大学。 国际上的连锁反应更耐人寻味。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没占到便宜,外交上反倒开始收缩。到了六十年代,白宫就开始琢磨着要跟中国接触,最后才有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性时刻。 基辛格心里门儿清,没有长津湖冰雪里志愿军的冲锋,没有上甘岭阵地上的坚守,七十年代钓鱼台国宾馆里碰杯的场景,根本就不会出现。 为啥说美国不是最大的输家?基辛格也有他的道理。美国虽然没能打赢战争,却借着这场仗把韩美同盟钉得死死的,现在驻韩美军的存在,根源就在这儿。 而且五角大楼正好拿朝鲜战场当 “新装备试验场”,喷气机、直升机这些当时的新式武器,全在实战里检验了性能,还顺便塑造了 “美国能保护盟友” 的形象。 真正输得底朝天的是谁?基辛格在书里一点没客气,直接点了苏联的死穴。斯大林当年只肯给装备和顾问,远东的陆军主力和空军集团军死活不肯动,“老大哥” 的架子端得挺足,实际帮忙的时候却缩手缩脚,这一下就让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威信跌了不少。 那些只算眼前账的人,永远看不懂当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真正意义,更看不懂基辛格这句结论里藏着的历史分量。 咱们今天能安安稳稳搞建设、过好日子,往根儿上找,就是当年那些志愿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给咱们挣来的底气和机会。 (主要信源:海峡导报——基辛格:“抗美援朝那一战,美国集结了'联合国军',依旧没有阻挡中国志愿军的势如破竹,毫无疑问,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但,美国却并不是最大的输家!”)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