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针对“巴基斯坦借中国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的不实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驳斥,指出此类报道毫无根据,纯粹是捕风捉影、挑拨离间。这则谣言的平息,不仅体现了中巴“铁杆友谊”的稳固,还揭示了稀土领域国际博弈的三重真相。 其一,所谓的“稀土合作”其实只是“原矿交易”,和核心战略需求扯不上边。备受关注的“巴美5亿美元合作”,本质上就是巴基斯坦为缓解经济压力,用初级资源换钱的务实做法。首批交付的货物里虽有钕、镨等轻稀土,但都是没提纯的原矿或浓缩物,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这些民用领域,和美国军工急需的镝、铽等重稀土根本不沾边。而且,巴基斯坦在稀土提纯方面完全没能力,开采设备和基础选矿技术都得依靠外部支持,说什么“技术输出反噬”,简直是无稽之谈。对于外债高达1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只够撑两个月进口的巴基斯坦来说,这笔收入可是“救命钱”,不是什么“投名状”,协议里还专门有开采权收回条款,根本不可能有“战略转向”。 其二,“赠稀土样品”就是个乌龙,中巴之间早有战略互信的沟通。关于“巴方向美方赠送稀土样品”的传言,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展示的不过是巴基斯坦的本土宝石原矿,和稀土八竿子打不着。更重要的是,巴美矿产合作一直都在中巴的沟通框架内,巴方也明确保证“绝不损害中方利益”。这种坦诚沟通在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中很常见,从基建到资源开发,两国一直相互尊重、协调立场,外部势力想靠这种事挑拨关系,真是小看了中巴“铁杆友谊”。 其三,中方的稀土管控是为了全球治理,绝不是“针对性反制”。有自媒体把中方近期的稀土管制新规说成是“对巴基斯坦的回应”,这根本站不住脚。林剑强调,管制措施是中国依法完善出口管理的正常操作,是为了履行防扩散义务、维护地区稳定,和巴基斯坦没有关系。实际上,中国掌握着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和82%的核心专利,已经用技术优势筑牢了产业防线。就算巴基斯坦出口原矿,后续提纯还是得依赖全球产业链分工,所以说“美国摆脱对华依赖”就是自己骗自己。 这场舆论风波虽然澄清了,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稀土等战略资源领域,想用“资源牌”挑拨国家关系,最后肯定会被事实打脸。中巴友谊久经考验,不会因为一笔商业交易就动摇;中国的稀土管控是出于全球责任,不是用来搞狭隘“反制”的。那些喜欢制造对立的声音,在事实和互信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10月13日,针对“巴基斯坦借中国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的不实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林
概米度
2025-10-14 18:32:58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