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家乡与亲人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它不是抽象的情感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是跨越时空的精神锚点,既藏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里,也落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朴素执念中,成为中国人生命里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 家乡情结,是对“根”的眷恋与认同。它或许是老屋后那棵歪脖子树,是巷口早点铺飘出的豆浆香,是方言里独有的语调与亲昵称呼。这种情结无关家乡的贫富与大小——哪怕是偏远山村,哪怕是小城陋巷,只要那里留存着童年记忆与成长痕迹,便是心中最特殊的存在。古人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如今的中国人即便远走他乡,在海外打拼、在大城市扎根,也常会在某个瞬间被熟悉的味道、相似的场景勾起乡愁:吃到一碗地道的家乡菜,会想起母亲的手艺;看到街角的老槐树,会念起老家的院落。这种对“根”的追寻,让家乡成为无论走多远都想回望的方向,也让“返乡”成为许多人奋斗路上的隐性目标——或是为了改善家乡面貌,或是为了陪伴年迈的亲人,本质上都是对“根”的守护。 亲人情结,则是情感联结的核心纽带。它不同于西方个体化的情感表达,中国人的亲情更强调“共生”与“责任”:父母会为子女的成长倾尽所有,子女会把“赡养老人”当作天经地义;兄弟姐妹间即便成年后各自成家,也会在对方需要时伸出援手。这种情结藏在日常的细节里:是父母深夜留的那盏灯,是电话里反复叮嘱的“添件衣服”,是过年时全家围坐的那顿年夜饭。哪怕生活节奏加快,聚少离多成为常态,亲人之间的联结也从未断裂——有人跨省工作,仍坚持每月回家探望;有人远嫁他乡,会攒下年假陪父母过节;疫情期间,更有人跨越千里,只为守护生病的亲人。这种情结不是负担,而是中国人对抗孤独、抵御困境的力量来源,正如老话所说“骨肉相连,血浓于水”,亲人永远是最可靠的后盾。 更深层看,家乡与亲人情结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肌理。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齐家”作为人生理想的起点;到传统社会以宗族、家族为核心的聚居模式,让亲情与乡情紧密交织;再到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本质上都是为“团聚”与“归乡”设立的仪式。这种情结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重视家庭、珍视传统、讲究情义,也让中国人在漂泊中始终有精神寄托,在困境中始终有前行的动力。 如今,时代在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变,但对家乡与亲人的情结从未褪色。它早已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认同,是支撑中国人走过风雨、走向远方的精神坐标,也是中国人情感世界里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
海哈金喜离开北京:她不是退圈,是换了个更大的舞台离婚后,海哈金喜没有在北京纠
【13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