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港口费大战,昨天正式开打,但没想到“比赛”第一天,就出现了“端倪”,海关人员因政府停摆,都带薪休假去了? 10月14日同步生效的中美港口收费新规,是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贸易交锋,但掀开“表象”,你会发现这更像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把两个国家在治理能力、产业根基和战略定力上的真实水平,清清楚楚地摆在了台面上,政策的威力,从来不看口号喊得多响,而看执行得有多顺。 这次事件里,中方展现了什么叫周密部署和高效落地,中方要求船只提前七天申报缴费,否则别想进出港,形成一个滴水不漏的“闭环”。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宁波、上海等港口风平浪静一切照旧,反观美国简直是“一地鸡毛”,美方早在4月就放话,拖到10月3日才公布细则,结果撞上了政府停摆。 负责执行的海关技术人员,都停薪休假了,系统和规则没人去弄,让这一项本该强力执行的政策,竟然沦落到靠船东“自觉申报”,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更乱的是政策本身。 中方标准很清晰,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还计划逐年上涨,目标明确,而美国的初始方案复杂得要命,又是按企业又是按制造地,没过几天,就在国内各种压力下,自己打了“退堂鼓”。 中方反制公告出来不到72小时,美方就顶不住了,费用大砍近七成,还把天然气船给豁免了,这种摇摆不定,暴露了决策的仓促。 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自家港口先乱了阵脚,洛杉矶港的清关时间,从几天暴增到半个月,水果、肉类等易腐货物直接在码头变质,新的进出口许可也办不下来。 一场对外施压,变成了对内的自我消耗,贸易博弈说到底,拼的是家底,你的政策有多大底气,完全取决于本国产业的竞争力。 这次冲突最核心的背景,就是全球造船业的巨大失衡,中国造船业占据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份额,而美国的份额连1%都不到。 美国想限制中国制造的船只,却发现市场上根本没那么多替代品,中方的反制策略,就是利用了这一优势。 它精准地豁免了“中国制造”的涉美船只,以及来华维修的空船,这一下不仅化解了压力,还等于给自家造船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把外部挑战变成了内部发展的动力。 美国的“软肋”则暴露无遗,产业空心化导致它在很多领域严重依赖外部,为什么急匆匆豁免天然气运输船? 因为中国是液化天然气(LNG)的大买家,这个市场丢不起,汽车制造商协会,那么积极跳出来反对,不就是因为航运成本增加10%,车价就得涨1.5%-3%,这谁能受得了? 在全球化织成的这张大网里,任何单边行动都不会只影响“两个人”,美国本想通过港口费扼制中国,结果却送了份大礼给别人。 由于市场上需要替代船只,日本和韩国的造船订单,意外增长了20%,成了这场风波里闷声发财的赢家,跨国公司们也没闲着。 像马士基这样的航运巨头,迅速调整船队配置,把中国造的船,尽量不用在美国航线上,中远海运也一样,把自家的大船,调去跑更稳定的亚欧航线,再租韩国的船来应付美国业务。 大家都在用“脚”投票,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规避风险,不过要说最惨的,还是那些深度捆绑在中美航线上的美国本土企业。 根科船务的CEO就叫苦不迭,说跑一趟中国港口的利润直接“腰斩”,涨价吧客户跑了,不涨价吧自己亏死,他们成了这场高层博弈中最直接、最无助的牺牲品。
中美港口费大战,昨天正式开打,但没想到“比赛”第一天,就出现了“端倪”,海关人员
云海澄碧翠
2025-10-16 15:54:58
0
阅读:0